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的规则,不就像拉弓箭一样吗?瞄得高就往下压,瞄得低就往上抬;有多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就补充。天的规则,减损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的规则不是这样的,减损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谁能让那些有余的人奉献出来为天下作贡献?只有得道的人。所以圣人把事情做成而不把这当倚仗、凭借甚至勒索的手段,有了功劳不居功自傲,不想表现自己的贤能。
体现了老子的一种平均思想,他反对财富集中在作为统治者的一小部分人手中,提倡“损有余而补不足”,号召统治者能以民心为心,以民欲为欲,厚待百姓,回归谦虚、俭朴。
这章讲天道的法则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和人类社会的情形恰好相反。圣人成功后不居其功,正是效法天道的法则,用自己的有余补天下的不足。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在句中,“损”与“抑”指的是节制的意思。“不足”与“下”可以理解为“因弱小而一无所有”。事实上,这里的抑、举、损、补,它们作为动词,都指的是为整体的和谐而作的一种协调工作。另外,这里的高、下、有余、不足都是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在这几句中,老予以天之道与人之遭作比较,突出天之道的博大和人之道的渺小,从而得出人之道要效仿天之道的结论。在阐述天之道的时候,老子把天之道比喻成张开的弓箭,人们张开弓箭目的是为了射捕猎物,所以箭头的方向要随着猎物的移动而改变,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加以补足。因此,天之道就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阐述完天之道以后,老子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人之道。什么是人之道呢?就是人类统治者所奉行的社会法则。人之道与天之道截然相反,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在老子看来,人之道是造成天下贫富不均和权利不平等的根源。而天之道则是为了追求平等,所以它能长久,能够使人心安宁,防止动乱的发生。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道者”即得道者,指的是认识世界道德本质,自觉充当道德主体并能遵循道德行事的人。在这一句中,老子自问自答,进一步说明了有道之人的行为特征:有道之人会把自己多余的衣物、粮食和财物拿出来奉献给贫穷的人,以达到社会均等的目标,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为”指的是圣人统治人类社会的话动,这种活动与道统治世界的活动相一致,目的也是为了协调人与人的活动并使之保持和谐统一,所以它是超越个人意志的活动。“不欲见贤”意为不追求、不贪图他人更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或生活待遇。换句话说,也就是与人民同甘共苦。在本章的末尾,老子以圣人的所作所为得出了一个结论: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会把自己多余的部分分给不足的人,绝不炫耀,绝不居功自傲,而是始终保持谦和、恭敬、卑下的德行。
“天之道”即自然规律,茫茫宇宙之中万事万物都保持着有序的平衡,多了的会自然损减,少了的会自然补全。然而,人类社会却不是这样的,那些掌权的统治者本来就占有了大量资源,却依然不满足,还想尽各种方式来压榨人民、盘剥人民;而那些居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不仅仅要承担沉重的社会生产任务,还要被统治者征税、服劳役,常常不堪重负,以至于“不畏死亡”。
“人法地,地法天”,不与天道相合的社会制度是不会稳定的,不依从于天道调整自己行为的统治者也是不会长久的。故而,老子主张“人之道”要效法“天之道”,统治者要像那些有道的圣人一样,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己在生活上保持谦虚节俭而厚待百姓。
一个民主贫富差异小的国度是人民幸福指数较高的国度;一个团体,群策群力,等级隐而不现的团体,开放平等容各方观点的团队是有力的团队;一个家民主包容有理念格局的家庭是我心之向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