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资质平庸的人而言,流汗是肯定的,流泪是必须的。
16岁那年,曾国藩开始考秀才,他老爹陪考。
从第一次到第六次,他在落榜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第六次的时候,他老爹说,我已经考了16次,你已经考了6次,就是瞎猫碰见死耗子,也该考上了,咱曾家就是陪考的命啊。(我想起一个高中同学,曾……玲,是不是他们曾家天生有这种基因……)
而曾国藩对这个结果却不是特别放在心上,他认为,科举考试还算是公平(回过头来看我们的高考,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并且,不但未对屡次落选而动心,反而将其作为鞭策,激励曾国藩自己更加注重磨练文章的动力。
在1833年,老天爷终于开眼,23岁的曾国藩终于考试(乡试)中入围,名列倒数第二,他爹也入围了,虽然名次也不怎么样。
但是这让曾国藩笃定这样这样的人生观:“既然我是笨人,那将来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用笨方法去做,不投机不取巧不走捷径。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我只走那条看上去最笨、实际上最踏实的路!”
后来,他又去北京参加会试,会试的考题难度比乡试大,所以曾国藩不出意料地落榜,又因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照旧例第二年增加乡试和会试一次。一年又一年,又来到了榜前,榜上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又落榜了。
但是呢,连续的两次落榜,对于26岁的曾国藩而言谈不上打击,他还年轻,他也有毅力,更有倔强的劲,他坚信自己肯定能把这道通往前途的大门轰隆隆推开。
所谓的秘籍,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其实都差不多都是这样毅力,恒心,初心。大道不繁,很难,就是这个东西。
结合到我们自身来讲,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我们更多的不是像爱因斯坦之流这样的天才,而是曾国藩这样的平凡资质。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说了,我们能和他相提并论吗,嗯,还真不能。曾国藩的意志力确非一般人可比。他把勤能补拙体现到了极致。
那我们一时半会做到这样的极致很难,但是我们可否去试着向着他的境界去靠近呢?去学习。
他的坚持,他对挫折和失败的接受能力,他对自己坚信不疑的相信自信能力。自信自己总会考上,并一直为之努力。
(我突然有点想拆一下范进中举,他疯的原因,是因为社会环境……)
举例来说明呢,我考试科二,我考了六次,一共是5*2+1=11次,最后我过的原因是因为,我的实力已经掌握(笑哭,只是心理原因),我有足够的勇气(温老师+学习的具体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