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曾国藩传》第一章有感

《曾国藩传》第一章有感

作者: 袁文会 | 来源:发表于2020-03-02 11:17 被阅读0次
    曾国藩传

    读《曾国藩传》第一章“七次科举之痛”了解到这位晚清重臣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从曾国藩的祖父起,就生成一个“科举之梦”——那个时代,可是“成功人家”的标配。可惜的是:曾国藩父亲这一代,连考17次依旧连“秀才”都没考上。于是曾家的希望转向了曾国藩,可是曾国藩连考6次都没考上秀才。并且第6次考完后,曾国藩的文章还被作为“悬牌披责”——即反面典型——公示于众。

    曾国藩不但有祖父那种不服输的韧劲,而且还能从中自我反思,发现自我的弱点和缺点而改正,再加上他扎实的功底,使他转败为胜,第七次考上秀才,一路顺畅,不出几年并获得了“翰林”——在当时是最高的学位,终于实现了他祖父他父亲“光宗耀祖”的理想。

    感悟:

    1.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努力+基础”——或者用曾国藩自己的话就是“笨拙功夫”——依旧是“学而有成”的关键。书中讲到曾国藩前6次没考上秀才,原因在于:之前都是父亲作为老师在教他,父亲的教法只是让他读读背背,写作训练也很传统,尽管曾国藩学得苦,记得牢,虽然扎实,可是灵活性不够,自然很难有效运用。但曾国藩意识到这一点,调整学习和训练方式。此时扎实的基础,积极的努力就开始生效了。

    2.是真正的“纳谏如流”不为暂时的失败而放弃,而是积极汲取各种意见中的营养改善自己的行为,实现预设的目标。

    值得关注的问题:“努力+基础”的“笨拙功夫”的激发,需要触发点。在感到无地自容的情况下,曾国藩没有放弃,而是逐段逐句研读“考官”的批语,并与其它成功的“文章”做对比,从而领悟出自己的差距,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成功。这是“触发点”的出现以及及时的捕捉,并充分利用是关键!

    问题在于:作为“教”的主体怎么来提供,怎么样让学生意识到这样的“触发点”。作为“学”的主体,又如何能捕捉并把握住这样的“触发点”,从而打卡全新的一页。——这些,才是我们应该从曾国藩的案例中引申和思考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传》第一章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jp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