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第一章“七次科举之痛”了解到这位晚清重臣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从曾国藩的祖父起,就生成一个“科举之梦”——那个时代,可是“成功人家”的标配。可惜的是:曾国藩父亲这一代,连考17次依旧连“秀才”都没考上。于是曾家的希望转向了曾国藩,可是曾国藩连考6次都没考上秀才。并且第6次考完后,曾国藩的文章还被作为“悬牌披责”——即反面典型——公示于众。
曾国藩不但有祖父那种不服输的韧劲,而且还能从中自我反思,发现自我的弱点和缺点而改正,再加上他扎实的功底,使他转败为胜,第七次考上秀才,一路顺畅,不出几年并获得了“翰林”——在当时是最高的学位,终于实现了他祖父他父亲“光宗耀祖”的理想。
感悟:
1.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努力+基础”——或者用曾国藩自己的话就是“笨拙功夫”——依旧是“学而有成”的关键。书中讲到曾国藩前6次没考上秀才,原因在于:之前都是父亲作为老师在教他,父亲的教法只是让他读读背背,写作训练也很传统,尽管曾国藩学得苦,记得牢,虽然扎实,可是灵活性不够,自然很难有效运用。但曾国藩意识到这一点,调整学习和训练方式。此时扎实的基础,积极的努力就开始生效了。
2.是真正的“纳谏如流”不为暂时的失败而放弃,而是积极汲取各种意见中的营养改善自己的行为,实现预设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