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
——宫崎骏
一 、“环境场”
今天我读了《了不起的我》,作者是陈海贤,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
这一本书第1章是开启行动的改变,第2章是推动思维的进化,第3章发展关系中的自我,第4章走出人生的瓶颈,第5章绘制人生的地图。
单看这几章大标题,呀!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想要了解的,但是当我读完第1章的时候,并没觉得有太多的让我能够按照去做的标准。
尤其是他说到心理舒适区,这原来都是我知道的呀,所以我并没有觉得很惊讶,或者让我感觉很不一样,很有新鲜感。
再譬如他说培养“环境场”,这个我也是深有体会的,那一年快毕业的时候,我需要背诵的东西太多了,有好几本书都还没有背。
因此我告诉自己,每天早晨只要睁开眼睛,或者晚上还不能够睡着的时候,就是背书的时间。
所以那一段时间我背的非常努力,而且从那之后我每次到我房间里,我就想要背书,我明显地感觉到这完全不一样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用自己强有力的信念改变了我的环境场,现在我终于知道这个名词就叫环境场。
就像我曾经当班主任的时候,给学生分座位,有的学生对所分的座位不是很满意,我就劝说他,一定要在那里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说不准到时候别人想给你换,你也不愿意给别人换呢。
这样只要你一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就想学习,而不是想到其他,如果你在自己的座位上形成了与别人聊天说话的习惯,那么你每次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就会想要聊天。
因此我还是劝你坐在座位上不要说话,不要随意的走动,不要去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这样形成自己的习惯,每次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就会想到学习,那一段时间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所以一个月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原来的计划对学生进行重新排座位,但是有个别的同学要求调座位,我也是按照他们的要求给他简单的换了一下。
但是慢慢的到第2个月、第3个月,要求换座位的学生根本就不太多了,而且与熟悉的同桌关系也比较稳定,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他们就觉得无论坐在哪里都无所谓,只要往那一坐想学习,这就是最好的位置,而且有几个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自学能力特别强,他们就强烈要求自己坐到最后。
因为坐到最后不受打扰,有时候他们觉得老师讲的他们都会了,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坐在后面学习自己不会的东西。
我觉得这些学生都是能够很好的把握自己学习节奏的学生,我对他们的表现非常的满意,也是佩服!那个时候也经常表扬他们。
当然我那个时候还不知道“环境场”这个词汇,现在我感受到这个词汇的力量,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告诉学生,坐在你的座位上,一定要养成学习的习惯,不要轻易的走动,让那个座位成为你的学习的环境场。
成长系列 1二、小步子原理
在第1章里面作者说到的“小步子原理”,我也比较赞同,因为我们要去做一件事情,努力地想改变自己,就会说“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试想要是“跳出”去的话会是多么恐慌啊!
当然有的人是可以一下子跳出去的,那也是被环境所逼,譬如俞敏洪先生。
但是我们慢慢的来扩张自己的舒适区,学到一个领域牵扯到别的领域的东西,我们就想要跨领域去学习,我们只是跨领域去学习,慢慢的接触,这就是小步子理论。
最近给一个学生做指导,在花满蹊教练的指导下(我不专业的),我努力地让他回想过去“辉煌”的时光,他当时也跟着回想了,也觉得有力量,而且也想着去行动了。
一周过去了,他说又没能量了,就又觉得无论做什么事都特别难。我能明显的感受到他是没有力量的。
我就告诉他,你每天不要做太多,就像今天我和他聊天的时候,他一直在说做任何事情都那么难。
我让他首先改变自己的词汇,先把自己的消极的词汇改成用积极的词汇,来慢慢的改变自己的思维,没关系的,慢慢来!
我们知道改变其实是很难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做出任何的改变,譬如你说你回到家之后自己学习非常困难。
那么我想告诉你的是:对语文、英语、生物、化学这4科,先去读,不去做题,你说你背不会,那么只是读呢,读是没有问题的吧?
他说这不是很难,我又告诉他:就是现在是倒数第1名,那又怎么样呢?
我会继续关注…… ……
成长系列 1三、心智模式
我刚刚在读陈海贤的这部作品的第2章----心智模式 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的时候,我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做得不好,感觉一下子就被点醒了。
譬如他讲到:心智模式分为成长型心智模式和防御型心智模式。
我以前也知道这两个名词,那个时候一直自诩自己是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人,我觉得到目前来说我也算是成长型心智模式吧,如果成长型心智模式这个词汇要求的内涵不是太高的话。
但是作者说:如果母亲给予孩子足够的接纳和肯定,那孩子发展出来的探索世界的本能就是自主自发的。
我又想一下我和儿子互动的时候,有时候我会管不住自己的批评他,我感觉他正在慢慢地变得不自信,但我不知道我自己该怎么做。
我有时候还是忍不住会批评他,后来不但我批评他,孩子的爸爸也在批评他,每次孩子的爸爸批评他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我儿子很无助。
这个时候我就会反思自己,我到底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好,接下来我该怎么办?
尽管我也不知道答案,不能够明确的知道接下来我该怎么做,但今天我读了陈海贤老师的书,我明白了自己的无知给孩子造成了怎样的伤害,还好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太感谢陈教授了,也感谢推荐给我们这本书的永澄老师!
其实孩子行动时既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也不是为了赢得母亲的称赞,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有时候儿子在玩耍的时候,我会表达对他的赞赏,对他表扬,他会很开心。
但是陈老师说:他们不会把挫折当做“如果我做不好,母亲就会嫌弃我的”威胁。
但是我现在发现我儿子好像有这方面的担心,他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看看我,看我会不会满意?
所以我觉得这是我做的最不好的地方(立即改正),他不是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努力的解决问题。
这样他就不会把限制和困难当做有趣的挑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的能力就没有办法获得成长,他的胜任感就没有办法发展起来。
可见平常对孩子的批评让他变得越来越自卑,这一点是我做的最不对的地方,今后我一定要改,而且在表扬的时候也不能够说“你真聪明”等之类的话。
一定要表扬过程,过程式的表扬,比如“你通过了努力,做了哪一件事,这一件事情做成功了或者成功了80%,或者是成功的希望更大”等等之类。
但是一定要让他知道,他是付出了努力付出了怎样的一个行为的过程,才得到了这样子的结果。
让他感受到这一点,慢慢的他才会发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能够应付种种挑战的,并因此对自己充满自信。
这种胜任感会让他不断寻找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他的自主性会增强,安全感的来源也会从母亲转为自身。
看来我的孩子现在也有安全感,主要是依附在我的身上,我怎么样把这个接力棒顺利的交给孩子自己,这是我目前所想的最重要的一个事情。
这种源自自身的安全感会激发他进一步去探索世界,发展新的能力,正向循环由此形成。
这种循环是变化的,不停向外扩展的,这是一种成长型心智模式。
我想到一件事: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是很希望他和其他的小朋友玩耍,因为那几个小朋友身上的缺点实在是太多(不爱学习和阅读,现在看来也是我自己臆测的)。
他每次和他们玩耍的时候,就会完全的投入到玩耍里,忘了自己的作业,我就会不停的催促他,让他写作业。
但是现在发现慢慢的,他已经不太喜欢和小朋友玩耍了,而是宅在家里,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
譬如去读书,还有做自己喜欢的高铁地图,去探索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城市的地铁图以及站名,他们的地铁图是怎么样子的,而且他会因此设计自己的小游戏,然后再给我们表演一遍。
我觉得这个是需要心流的时间,是不是由“过去和朋友玩耍”,最终回到“自我”的一个过程呢,但这中间有我的干预,我不知道我自己做的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如果是做对了,我觉得对自己还是很肯定的。如果是做的不对,我心里会觉得很内疚,觉得对不起儿子。
然后作者又讲到了防御型心智模式,防御型心智模式,有三种思维: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什么是僵固型思维呢?在这里使用了僵固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相对比,成长型思维会“更进一步”,僵固型思维会“就此停止”,没有人表扬或者受到批评,就会停止,很轻易地放弃。
他们把批评当做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成长型思维的人,是把批评当做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所以这两种思维类型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作者讲的这一段话,让我感触很大。
他说如果我们与世界与其他人的互动方式不好,譬如你觉得世界和他人太危险,这种互动就会中断,我们会把注意力投射到自我身上,以此来回避世界的挑战,你还可能会经常问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别人会怎么看我,我这么做是对还是错。
我们原本是想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来发展自我,但因为没有和世界的真实互动,自我发展反而停滞了。
确实如此,所以不要让这种互动停止,否则你就会死守着一个僵化的自我评价,停滞不前。
无论那些评价是聪明、能干、懂事或者别的,也无论那些评价来自父母、领导还是亲爱的人。
所以作者说不要太执着于自我,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最重要。
这一句话实在是有千钧的力量,沉重的砸在我的心上!
好长一段时间,我认为我周围的人他们能量都比较低,没有办法点燃我,这之后我就把自己的朋友圈给关闭了。
我觉得我目前需要自己宅在家里去研究自己的事情,不需要打扰,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来分散我的注意力,这是我目前的一个感觉。
但是前一段时间花满蹊教练说:为什么你的朋友圈打不开呢?当她问起时,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她给了我一些建议。
但是我并没有说服自己,我尽管没有说服自己,我还是把我自己的朋友圈给打开了。
今天看到这一段话,不要太执着于自我,我觉得这一段话说的实在是太好了。
我明白了人与人就应该像水的流动,否则,将是一潭死水!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太关注自我了,个人的成长确实是需要专注,但是被动的积累却是庞大的。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点都不重要,不要太过分的在意自己的感受,你与这个世界的互动才最重要。
四、“我”与“世界”
你想让这个世界记住你,那该怎么做好呢?
为此我还想象了一个 童话式 的场景。
成长系列 1我和学生在一起,我们畅想:我说你们知道吗?有一只蚂蚁它从你的旁边爬过,它努力的想要引起你这个异类的注意。
它鼓起很大的勇气才做出这种具有冒险的行为,然后得以在你面前爬来爬去。
这个时候你发现了它,你用你的手指轻轻的托起它,试想此时它感觉到危险极了,特别的担心和害怕,想着这次可能就没有命了。
但是剧情不是这样发展的,是怎样的剧情?
你轻轻的把它放下来,然后给它一些面包渣,让它带着面包渣,非常愉快的爬回了自己的巢穴。
那么回到家之后呢?
我觉得它回到自己的家里,会给家庭所有成员演讲。
勇敢地、高兴地、快乐地说它是多么的勇敢,是具有怎样的冒险精神,得到了这样子的回馈。它抬起头感叹式地说这也可能是神的帮助(它把你看作了神)。
我们也能想象他在做这演说的时候,所有的蚁族成员都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它。
非常的钦佩,也希望自己有那样子的经历,希望在蚂蚁家族,除了蚂蚁知道自己是谁之外,还有其他的物种,知道自己是谁,那该是多么荣光啊!所有的蚂蚁可能都在做着这样子的梦!
它可能认为你是上帝,可能认为你是宇宙的中心,可能认为你就是整个的世界。
这个世界记住了它,多么值得自豪,多么值得骄傲!
那么,我们该去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让这个世界记住我们呢?能够让世界知道我曾经来过。
我觉得我们也需要冒险精神,也需要勇气。
可是关注自我就不再那么重要了,要怎么样和这个世界互动,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