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说:“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不是谁都真心喜欢读书。而且,总会有人质疑“读书无用”。
如果纯粹从功利的角度去衡量读书这件事,它还真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直接、明显的“用处”。
知识≠力量
有人在“知乎”上问:自己在大学两年读了大概200本书,可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下面有个回答一针见血:“知识不一定是力量。只有为你所用的知识,才是力量。”
普通人概念里的知识大都只能算“信息”,的确是“无用”的。只有能被灵活运用的知识才会最终转化为“力量”。
知识同样不能改变命运,能改变你命运的是实际行动。真正的知识应该是能改变你行动的,塑造你、成就你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
其实很多牛人都是读书很厉害的人。不信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
巴菲特和芒格大家都知道吧?
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的生活更像是做学术而不是专心赚钱。两个人都把自己打造成了终身“学习机器”。
他们都讨厌一天内有过多的预约,都需要整段的自由时间。两人每天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阅读和思考,并和几个朋友讨论。
巴菲特几乎每天一半的时间都在坐着读书,而芒格每天晚上都会读书读到自己睡着为止。
芒格很擅长“多学科思考”。他觉得从阅读中可以找到几乎所有他想要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赚钱并不是他刻意为之,而只是他的“本性”。他还举了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和全才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例子:他们只上过几年的小学,但因为擅长通过大量阅读自学,从而取得了成功。他和巴菲特也是这样:需要什么,就去学什么。
台湾出版人郝明义在谈到阅读的价值时说:“阅读有什么作用?修身养性、闲情逸致、实用等都可以,但最美妙的功能就是,让你知道世界可以是这个样子的,某种情况不是这样子的,某个地方是我该去的,忽然间阅读就成了桥梁。阅读一方面向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开了眼界,人生有了目标和方向;但另外一方面是,阅读让我们知道自己往哪里去,自己有哪些不足。”(《上海书评选萃:都是爱书的人》,译林出版社)
聪明人不仅懂得通过金钱来投资事业,更懂得通过读书来投资自己,弥补不足,找寻方向。
书中车马多如簇
……(为了过审,此处删去若干段落。)
对于普通人而言,就不说开天辟地建国立业了,读书起码还有辅助社交的功用。如果大家想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以及领导力,也是绕不开读书这条路的。
书中自有千钟粟
出于职业需要,作家是尤其酷爱读书的一个群体。
而且何止作家,凡是长期在吸收知识及写作输出的人,也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读书生活。
主持《开卷八分钟》这档读书节目的梁文道,就是靠读书脱胎换骨的。
读初中的时候,他结交了社会混混,旷课早退,惹是生非,令老师和家人伤透脑筋,直到初三被学校开除。此后,原本就受外祖父影响喜欢读书的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读书上,又渐渐喜欢上了写作,上大学以前已经成了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就因为这样,写专栏写得小有名气的梁文道最后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破格录取了。简直是一路开挂。
之所以有着作家、主持人、商人、大学讲师等多重身份,并在其中游刃有余,梁文道说:“因为我过去每一天都在坚持读书,读书是我从未放弃的好习惯。”但是,“我从没有想过要成功,我只是想每天多读一点儿书,多知道一点儿东西,我要变成跟原来的自己不一样,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梁文道家训:读书这件事值得一辈子去坚持》,《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7年3期)
“简书一哥”彭小六曾经说:“我现在每个月的收入基本上都是靠阅读赚来的。”每天早上,他带全国的一千多个小伙伴一起早起、读书。他开展阅读培训课程,讲述读书方法,去全国分享。同时大量输入带来大量输出,他还在一年里面出了两本书(《让未来现在就来》和《颠覆平庸》)。
很多明星也爱读书。在中国,男明星里有陈道明、汪涵、蔡康永、黄磊、李健、陈坤等,女明星里有林青霞、高圆圆、刘若英、徐静蕾、俞飞鸿、伊能静、杨幂等。出众的外表之下,他们还在继续修炼自己的灵魂。
不分职业性别,爱读书的人还有很多。然而,若论读书的功效嘛——诚然,有很多草根出身的人,通过读书实现了阶层的跨越,甚至把读书变成了事业,但为数众多的仍然只是“普通人”。
不过,即使你成不了那些名人、伟人,一辈子注定平凡,读书也会对你有很多有形无形的好处。关键只在于:读到的书,学到的知识,有没有真正、充分地为自己所用,转化成自己的能量和影响力。
书中自有避难所
读书不仅能能提高我们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甚至在你人生最低谷、最艰难的时候,书也能带给你慰藉,帮你驱除烦闷,对你不离不弃。
王安忆说:“凡是青年都是苦闷的;凡是苦闷的人,他只有看书。我就觉得我们那个时候的生活比现在更加有文学性。无论具备何种才能的人(比如科学、技术、体育、绘画),他们怎么处理他们的苦闷?还是看书,看文学书;所有的有志向的人,哪怕志向是和文学背离的,满足自己情感,宣泄自己情感,还是看书,看小说……”
其实虽然时代在变,但现在的青年仍然是苦闷的、焦虑的,每一代的青年都迷茫过。所以看书仍然是解除苦闷的好方式。
毛姆也有过类似的说法。他觉得,“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北京联合出版社)
尤其读文学书的时候,那些让人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那些你可能永远无法体验的心灵瞬间,芸芸众生多姿多彩的人生轨迹,你都可能会看到,并用精神参与其中,甚至因此改变你自己。就像比别人多活了几辈子,我们唯一的一次生命,被阅读无限地丰富了,拉长了。
现当代文艺理论家钱谷融说:“真正好的文学作品,都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能够使你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产生出好恶爱憎的感情。这种感情,直通你的心灵,深入你的骨髓,将熔铸到你的整个品性和人格中去,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你今后的处世行事中都会发生作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富有诗意和情致,让人感到美,让人感受到强大的理想憧憬和抑制不住的向往力量。”
其实,真的,读书未必有什么直接的作用或者好处,也未必有什么显而易见的意义。
只是,每当我发现自己长久不读书之后,内心都会有种恐慌。
倒不是说读书本身这件事有多么高端伟大,而是一个人如果还在读书,至少说明他还未完全认同眼前的世界,还未轻易放弃内心的诗和远方。
梁文道说过:“任何一本书被一个读者拿起来的时候,他心底都有一种或许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欲望,就是要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这是一个很伟大也很卑微的欲望。”
我们所读过的每一本书,多多少少都会在生命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就像北大教授洪子诚说的那样:“个人阅读史,也可能就是他的生命史。”(洪子诚《文学的阅读》)
赫尔曼·黑塞也说:“如果我们读书像在听友人说话,书就会向我们展露自己,成为我们的财富。我们所读的书不会流失,会成为我们的所有,会留在我们身上,会做只有朋友能做的事,使我们欣喜,使我们得到安慰。”(赫尔曼·黑塞:读书与藏书)
如同森马那句广告词“穿什么就是什么”,不同时期读过的书,记过的笔记和感想,融合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反映出他的思想轨迹,俨然已经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