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地铁上,看到很多人提着粽子的礼包。
我想,这都是有单位的人。这在无论公司大小,都会发放的节假日的福利。这几天看见四处都是粽子的广告,面包店、超市、联合办公的大厅,现在连地铁电视还在播放粽子纪录片。吃粽子代表过端午?
不完全是。 回到家后,我迅速烧上水、在锅里盖上蒸盘、把冰箱两颗粽子放上去。 吃粽子还代表,饿了。
我饿的时候呢,有两个特征。第一个是会冒冷汗。这一般是因为吃了面条、面包或者其他有面的食物。但是还好,今天我没吃面。第二个特征是,独自会响。记得有一次看电影,我肚子叫得正响的时候碰上了片子最安静的时候。要用手使劲压着胃,就不会那么响了。
粽子蒸好了,但是却不能吃。 这个粽子是我妈两周前拿过来的、没有抽真空的熟粽子。我吃了第一口,感觉有点点怪味道。仔细看了看这两个肥肥胖胖的粽子,犹豫了一下。给我妈打了电话,没接。我又把粽子挑开一点,看看这里面是什么馅的。忍不住,吃了第二口。这味道......还是不对。我又开始打电话,不通,又打。
我妈告诉我说这个粽子不能吃了,肯定坏了。 她还说:“你怎么不放在冷冻柜里?”
听了这句话,起初有些生气。 粽子是你放在保鲜柜,放在不太明显的地方。我也不知道这个粽子必须要两天内就吃了。对于不常在家做饭的人,食物放在保鲜柜一般都给浪费啊。想着想着,我起身把粽子倒进垃圾桶,泡了麦片喝。
在麦片吃完的时候,气消了。 我认识到,我的“气”并不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不是因为我妈妈的疏忽和食物的浪费,而是另一个更加自私的原因:明明我想吃,确吃不了。
显然,正常人不仅“想什么有什么”,而且要“想什么时候有就什么时候有”。
如果把这个人性特征联系到学习领域:
# 学习的第1个想
“想找什么资料、想找什么课程、想上什么阶段——想学什么啥啥啥。”
#学习的第2个想
“想在三个月内、想通过考试之后、想在这个地方去了之后——想什么时候啥啥啥”
幸好,这次做世界语课,我成功的违背了以上两个“想”。
本来是想做一个免费的课程。这样做势必会迎合大众的口味,做成一个低互动、高干货的课程。也就是说,学生上完课会学习怎么学习(得到各种信息、材料),但就是没有学习。 而且做的也是直播。录播课当然卖得更多了,但是买会去的人看了吗......如果不看,下次还会买吗。做成直播课,参与者就一次机会学习。
现在科技发展很快,课程都可以放到“冰柜“。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家用容量,而是”云上“容量。完全满足了以上所说的两个”想“。视频、音频、书籍、资料、图片可以永远存在那里,不过期不变质,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
不过,如果什么都能放进冰柜,我们还记得去取出来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