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渡浙江,车水马龙,天威赫赫,引得无数百姓竞相围观。围观人群中就有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在羡慕嫉妒恨中项羽发出了豪言壮语:“彼可取而代之”,这一石破天惊的话流传了二千多年,直到今天仍然震耳发聩,是无数胸怀远大的人的座右铭。就在那一年,秦始皇病死刑台沙丘,二世即位。第二年,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同年九月,为着伟大理想的项羽和他叔叔也起兵反秦。“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万秦关终属楚!”,巨鹿一战成名,项羽成了反秦的领袖,自封西楚霸王,听这名字,霸气十足!看这形势,他真的已经取代了秦始皇,成了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可接下来就很狗血了,本来刘邦只是他分封的汉王,在以后短短几年的竞争中项羽接连失利,于公元前202年兵败垓下,自刎乌江。最终他还是没有能够取代秦始皇,成了历代文人笔下的令人怜惜的英雄。
同样是面对秦始皇的巡游,刘邦发出的声音和项羽不一样,“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想的是如何取代秦始皇,而刘邦想是如何成为秦始皇。最终的结果已经写在了历史上,刘邦继承了秦始皇的衣钵,践行始皇帝的理想,开启了大汉王朝。为什么项羽没有能够取代始皇帝,而刘邦却成了始皇帝呢?
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他出生时西方有个老人已经55岁了,他的名字叫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同样有句名言响彻古今“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如果将项羽送到阿基米德那儿去学习一点物理知识,领悟些哲理,大概就不会轻易说出“彼可取而代之”这一句狂话。项羽很会打仗,人高马大,力拔山兮气盖世,然而并没什么用,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阿基米德也会打仗,在他的祖国叙拉古与罗马的军队作战时,他发明了投石器,将巨大的石头投向罗马战船和士兵,令人胆寒,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
还是回到阿基米德,他很重要的贡献在于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当一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会受到液体对物体的浮力,而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为什么会这样呢?当一个物体浸入液体中,那么该物体就要承受来自液体的四面八方的压力,所有压力的结果表现为浮力。物体浸入液体中就要挤走一部分液体,物体挤走了液体替代了原先的液体所占的位置,那么物体就得承受被挤走的液体所该承受的压力。这个压力的大小与物体无关,与被挤走的液体有关。被挤走的液体越深,则所受的压力越大;被挤走的液体有多重,所受浮力就有多大。这个原理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一个潜水运动员潜入水下最多也就一百米多点,能再深一点嘛?“臣妾做不倒啊!”因为人体的承受压力有限。中国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海下下潜只能达到七千米左右,为什么不继续下潜呢?因下面的压力更大,如果再重往下潜,可能潜水器就要被压坏,后果会很严重。
将一个木球压入水中,它最终要漂浮到水面上,因为它自身的重力不足以对抗浮力;将一个空心玻璃球扔入大海中,如果它能够抗住浮力,则最终会被深海压碎,因为它抗不住深海的压力;如果将一只实心的铁球扔入大海,则它可以沉入海底,因为它能够对抗浮力,也能够对抗压力,但最终这只铁球还会从海底消失,因为它对抗不了腐蚀性。所以说,要想挤走液体,能够替代部分液体的位置,得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才行。
李白有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认为从此之后便入朝堂,取代那些庸碌无能之辈,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官员,他后来的经历告诉他当初的想法太幼稚了,他根本就没有取代高官的能力,最终落魄于江湖;苏东坡宦海浮沉几十载,终于体会到在这个位置的不容易,写下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感慨;而在政坛高层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王安石能够胜任其职,也有能力对抗因这个聚职位而带来的压力,故可轻松写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豪迈的诗句。
皇帝位高权重,无比尊荣,多少人如项羽一样想取而代之,在中国的历史上一幕幕的上演着一幕幕相同的戏。或许能争到皇帝位但承担不了皇帝该承受的压力,最终身败名裂者不胜枚举。接始皇位的秦二世,死于非命;项羽成了天下共主,自刎乌江;王莽取汉后身败名裂;还有如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登基九宫山命丧九泉;这类例子太多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拼命削尖脑袋取代别人位置,却难以胜任,害人害己。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
难道就没有办法取而代之吗?有,那就是刘邦的名言“大丈夫当如是也”,这句话的含义并不是要取代始皇帝的位置,而是成为始皇帝这样的人,与他有着相同的魄力与能力,这样才干他能干的事。要想在深海中取代别的水的位置,最好的方法你也是水,这样你也就能承受其它水带来的压力,也有足够的重力对抗浮力。
如果当初项羽能够到西方留学,师从阿基米德,悟出阿基米德原理的真谛,就不会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狂言了吧?就不会有乌江自刎的悲剧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