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这里和你谈谈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航班》。
这部电影上映于2012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是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制作成本最低(3000万美金)的一部影片,虽然成本降低,但质量一点也不打折扣。
《航班》电影海报
机长维普多执飞奥兰多至亚特兰大的航班,由于飞行故障而导致面临空难,他在危机中临危不乱,顺利将飞机以180度倒飞紧急降落,使伤亡降至最低。这一事件堪称奇迹导致他成为了“飞行英雄”,但在进行后期调查事件中驾驶室内垃圾桶发现了两瓶伏特加,一场人性的较量就此展开,工会力挺他维护英雄形象,但是在最后听证会上维普抵挡不住自己的良知,说出了自己嗜酒吸毒的真实情况,这才卸下了他所有的重负。一个真实的英雄落地。
1.灾难折射的是人性
关于空难题材的影片很多,近年拍的 《空中危机》 和《萨利机长》尤为深刻,这部《航班》打破了原来对于这种灾难片的形式认知。电影中,一切事件都服务于故事本身,故事讲的多精彩,取决于对人性(真实)的挖掘,灾难片可以把场面做的十分宏大逼真,令你深入其中,像是一个亲历者,很多都陷入了刺激和虚幻的范畴。前有泰坦尼克号,后有马航MH370......这些灾难已经拍成电影或者可以拍成电影。不论是拍成爱情片也好,惊悚片悬疑片也罢,基本框架都是人性,人性在灾难面前的应对,有的人抖抖索索惧怕死亡,有的人临危不乱坦然面对。
《航班》剧照
本片跳出了对和错的框架,对处于灰色地带的人性进行了精雕细琢真实还原,丹泽尔·华盛顿的演出看不出一点演戏的痕迹。孰对孰错,没有经历事件的人没有发言权,亦无法知道事情的全部过程,站在法律的基准上看,一切都有结果,差一分一毫都不可,驾驶飞机凭借技术救人性命是功,嗜酒吸毒有违职业道德是过,在这两者件所产生的英雄需要打上双引号。
闪光灯下的代价是无穷的,灯光越亮,阴影越多。
2.诚实是最回自己的第一步
维普和孩子的关系十分糟糕,或许在孩子眼中他就是一个不负责抛弃他和母亲的男人,两人一见面就产生冲突。中年男人,职场上辉煌成就,穿着机师的服装,周围美女如云,每天在云端穿梭,一落地便要面对实际的问题,所以他选择逃避:吸毒加酗酒加女色是逃避的最佳通道。逃得越远,家庭状况越差,空难成为了逃避到头的迈不过去的坎,面对自己种下的业,只能坦然面对。
每个人在生活中职场上都扮演不同角色,很多时间一直在维护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有时你以为一直可以将一些看上去小问题掩盖,但是最后问题在你的掩盖下成为习惯越长越大,直到无法掩盖。直面问题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冷静思考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现在看到很多九零后零零后创业,很早就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于是得意忘形,甚至在公众面前夸下海口,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年轻人过早成功不是一件好事,可以接受鼓掌,但是不能自大,要早犯错,问题来得越早越好,早跌倒,把试错成本降到最低,会为以后的道路拓宽打下扎实的基础,过度自信会造成极度自傲。
诚实是英雄的基础,也是做回自己的基础。
《航班》剧照
3.如何让上瘾转变?
维普在空难以后接受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在生活中又遇到了酒,他一度痛苦着将家里所有的瓶子扔进垃圾桶,但是,上了瘾的念头反反复复。终于在听证会的前一天,听着窗户外传来的飞机声,维普打开了酒店冰柜,一手拿过酒瓶,天使和魔鬼就在一念间。导演把夺取酒瓶的那只手拍出了撒旦之手的感觉。
尼尔·埃亚尔在他2017年新书《上瘾》中提出了这个概念,上瘾,就是习惯的力量。上瘾模型通过:“触发、行动、多变的筹赏和投入”这四个步骤不断循环,把产品最终放到用户的”习惯区间”,让他离不开。一切习惯只要符合以上四个步骤都会让人上瘾,知道了这些原理以后,可以将一些好的习惯套入这些原理,取代那些不好的习惯。
《航班》剧照
4.你是谁?
片尾,维普的孩子来到监狱内探访他,需做学校采访作业,他拿着笔记本,打开了录音笔开始采访父亲。
“你是谁?”
“我是谁?这是个好问题。”
维普重新开始和孩子在公众面前讲述自己的故事,镜头拉向空中,飞机声出现......
这个开放式的结局和《荒岛余生》结尾中汤姆·汉克斯站在十字路口的尽头如出一辙,如果你的孩子问你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