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教育观察者,看着身边的家长们都在为自己孩子的升学问题焦虑忙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就是送他/她进入一所名牌大学吗?
最近我看了北京大学历史教授赵冬梅老师和她儿子的故事,觉得和我自己的观点不谋而合。
赵冬梅和她的爱人都是北大教授,一个教历史,一个教生物。而他们的儿子佟浩然初中没有读完就辍学了,现在是一个纪录片摄影师。在名为《我妈是北大教授,我初中都没上完》的采访文章理,赵老师和儿子一起讲述了儿子的成长经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来看一下,也许能缓解您对升学的焦虑。
有人说,没有可比性,人家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家庭条件在这儿摆着,可以为孩子托底。但大家换个角度想一想,在父母都是北大教授的北京海淀,从小成绩不好,做出初中辍学这样的决定,其实是需要比普通家庭更大的勇气的,也需要面对超过一般的压力和非议的。
上面那篇文章里也描述了那段心路历程。最后,父母与自己和解,与孩子和解,没有人抑郁,没有人跳楼。孩子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用自己的兴趣爱好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而孩子更成了父母的成长教练,让父母反思“为什么需要教的东西不教,但不一定用到的知识,却占用了我们最善于学习的一段时间?”
文章里,熟悉历史规律的赵老师说:我希望我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一个过有尊严生活的人;一个能接纳自己,快乐的人。这非得通过上学实现吗?不一定吧。
这段话真的说到我心坎上了。虽然读书的确是一条最安全、最简单的路,但是它并不是孩子成长自立的唯一道路。作为父母,当我们放下这样的执念,接纳孩子的全部时,我们才能做更好的彼此,也才能有更健康的关系。
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您对孩子的终极期望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