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到有朋友发圈提到“不要指望你的善良为你带来收益”,这句话我是百分之百赞同的,也一直想聊一聊这个话题。
因为经常在朋友圈或微信群里看到有人转发类似于“善有善报”、“德行好才能赚钱”之类的话,早些年我也对这些话深表同意,甚至偶尔也会顺手转发一下,然后觉得自己为这个社会的和谐又做了一份贡献,但现在再看到有人发这样的消息,心里会默默地把对方划归到“非蠢即坏”的队伍中去。
为什么会这样想?我倒不是反对大家宣扬真善美,只是我以前也曾在文章中提到过,善良、德行这些道德品质方面的东西,其实和能不能赚到钱、会不会产生收益,并不是因果关系。
赚到钱、产生收益和什么有关?和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稀缺性以及别人的需求度有关,和你能不能给别人带来利益有关、能不能为别人解决问题有关,不明白这个规律,一味地在善良上下功夫,是赚不到满意的收益的。
而善良,和赚钱明明不是一件事,非要混为一谈的人,要不就是自己理不清这个思路,要不就是别有目的,所以我才说是非蠢即坏。
其实我一直认为,善良应该是人性中的底色,是每个正常人都应该有的东西,有才是自然而然的,哪里需要刻意宣传呢?那些总是要求别人向善的人,我倒是很怀疑,他们是不是有什么别的目的,让别人善良,他们可以从中获取好处。
因为大部分极力宣传“善良”的人,他们口中的善良,大都是劝别人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地付出,做个“烂好人”,这样他们才有机会从中受益。
图片源自网络随着认知的提高,我现在渐渐对善良有了不同的定义。以前在街头看到有人乞讨,我一般都会给几块钱,也认为给乞丐钱的人都是善良的人。
后来才知道,有很多乞丐都是有组织有团队的,你给了钱其实是鼓励这样的操作模式,对整个社会有害无益。即便一些个人乞讨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接给钱往往会鼓励不劳而获。
我从事救助工作多年,深知所谓的好福利,其实并非是什么好事,欧洲很多国家的经济,都被所谓的福利拖垮。
所以,很多流于表面形式的善良,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去年“非洲孩子举牌”事件,就属于这一类。
“非洲孩子举牌”最初是一些国内的人为了博朋友一笑,让非洲的黑人小朋友对着视频说一段话,比如“生日快乐”“我爱你”“对不起”之类的作为礼物转发给朋友。
由于效果还不错,抓眼球、吸流量,于是很多商家也开始效仿,让非洲小朋友对着视频说XX产品好,为自家产品做广告。
后来不知怎地被一些媒体发现那些黑人小朋友拍一条视频只有几块钱的报酬,于是很多人便开始大骂无良商家,压榨别人,赚黑心钱,侵犯了人家的肖像权之类的,这种剥削不应该存在。
其实虽然一条视频钱不多,但对贫困的非洲小朋友来说,却是一条难得的赚钱途径,而视频拍摄者也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双赢的事情,却被一些过于“善良”的人破坏掉了。
无独有偶,去年还有一件事情,也一样被那些自以为是的“善良”人给搅和了。
有媒体爆料,一些来自四川凉山贫困地区的孤儿被一家俱乐部收养,训练孩子专业格斗,并参加比赛。这一消息报导出来引起了大量的关注,然后震惊、呐喊、声讨。最后,在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孩子被强行送回了老家。
他们回到老家后,面对的可能是无人监管、无学可上、无枝可依。
我没看过那段视频,据说有的孩子被“解救”回老家的时候,哭着不肯离开。在他们的一生中,那家俱乐部或许是他们此生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而民众廉价的善意、“胡不食肉糜”的可笑认知,断送了他们的希望。
而这个热点之后,那些当初同情格斗孤儿的圣母们,还有谁会再去关注这些孩子?
图片源自网络这些“无知的善良”还能说本意是好的,只是好心办坏事,另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到处鼓吹善良,其实就是坏了。
比如鼓励别人捐款自己却不捐,鼓励别人公交车上让座自己却比谁都会抢座。
有些人开口就是:“年轻人应该怎么怎么着;政府应该怎么怎么着;国家应该怎么怎么着......一般开口说这话的人,稍微分析就能明白,他们就是自己口中那个应该怎么着之后的受益人。”
就像有的人口中的公平不公平之分,往往是对他自己有利的就叫公平,对他自己没利的就叫不公平。
早就有人说过,最好的慈善是商业,这句话我直到近两年才深有体会。动不动就说不追求利润,无偿捐款之类的企业,大部分做不好慈善,因为企业自身可能就做不长久。
前些天听《冬吴同学会》一期节目中,两位老师也说到,成功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生产出一种满足大众需求且消费得起,又能自己产生利润的产品,并努力将这种状态一直延续下去。
善良并非一定要真金白银地掏钱出来,或者做个无原则“烂好人”,不管做什么,成就自己的同时还能够成全别人,就是最高级的善良了。
爱默生说过: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我觉得,善良不仅要有锋芒,还要有智慧,有原则。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既要有不去伤害别人的善良,更要有不被别人利用的智慧,这样才能尽量避免人性中的陷阱,让自己或他人少受到诱惑与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