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禹治水背后的事

大禹治水背后的事

作者: 红柳与沙狐 | 来源:发表于2020-01-23 18:43 被阅读0次

    大禹治水背后的事

    传说在尧帝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过一次巨大的水灾,惨重的伤亡之后是数不清的流离失所、啼饥号寒。

    水患的可怕迫使尧帝四处寻访能够治理大水的人才,四岳向他推荐了一个叫鲧的人。鲧接受了尧帝治水的重托,和儿子一起竭尽全力渡过了他九年的治水生涯。

    当时为治理水患统筹民力、物力的权利是由舜代尧帝执行的。《史记》中记载,舜在看到鲧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整整九年之后,却最终一无所成,水患没有得到缓解,于是舜认为鲧是不称职的,就杀掉了鲧。随后他继续寻找能够治水的人。有人向舜推荐了禹——鲧的儿子。而舜便重用了禹。

    从前读《史记》的时候,我不会去多想,只是接受司马迁的观点,主观地认为舜是个仁义的人,禹是个识大体的人。但随着年岁渐长,再看到这一段,心里却不经有些疑问了。

    鲧治水无功、劳民伤财,但应该罪不至死,毕竟舜留在史书中的形象并不是苛刻、好杀的。而且黄河流域是农耕文明,灌溉是农耕文明极其重要的技术,灌溉中疏浚渠道、接引水流是很常见、普遍的做法,鲧是被推荐出来治水的人才,怎么可能在治水中只会堵不会疏?这样的过失、这样的罪名会不会有点站不住脚呢?

    再说了,鲧治水用的堵塞法不对,禹的疏导法才对,那禹是鲧的儿子,鲧治水就一直是带着禹的,所以禹就没有理由不把这个建议提给自己的父亲。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鲧可以选择不采纳。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没那么简单。别说在当时,就放在现在治水也是国家的头等大事,那是需要权利顶层进行决策的。所以,如何治水是个战略问题,是调动全天下资源的方向问题。这样的问题鲧有权利一个人做决定吗?

    于是一种可能性出来了:鲧是个背锅的,他可能是在给舜背锅。这个推测带来的下一个推测就是舜是不是如史书所说那么仁义、那么宽容?

    禹和鲧的先祖是颛顼帝,而他们的父辈、祖辈们则一直担任着自颛顼帝到帝尧时期的的重要职位。也就是说,他们本来就是姬姓一族的世袭大贵族。在当舜因为治水的过失要杀掉鲧的时候,这样的贵族势力怎么可能毫无反应、束手待毙呢?而这样的世袭贵族又怎么可能少得了同盟、助力呢?又一个疑点出来了。如果再结合鲧被杀时正值舜代尧执掌天下的历史背景,我们就不难嗅出来一点味道:权利争夺。

    很有可能,事实的真相是鲧是在舜向尧争夺权力的时期站错了队、选错了边,被扣上治水无功的帽子被杀掉的。甚至是鲧死后才给扣上了治水无功的帽子。

    再往后看,舜启用禹的时候,也是因为禹得到了推荐,这就充分说明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宗族势力仍然很强大,强大到舜尽管取得了权利,但也必须做出妥协和退让,仍然由鲧的后人继承高位,掌握治理水患的大权。常读史书的人都会清楚一件事:能力不是你一定被需要的条件,你一定被需要的条件永远是势力。所以,此时此刻舜夺权成功了,但位子坐的并不安稳。

    再看禹,如果禹不能做出远离庙堂,存身江湖的选择,那他被杀掉的概率一定是远远大于他能活下去的概率的。还好,禹经过九年的实践也确实具备了治理水患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很多人乐于跟随他。虽然史书的说法是因为禹身先士卒、同甘共苦、性情宽厚深得民望,还留下了他治水十三年不曾回家的美谈。可如果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应该不难判断,禹前期随父治水是单纯地治水,后期治水则很有可能是一边避祸一边治水。在避祸的过程中,权力斗争角逐下输给舜的人自然会远离中枢是非之地或者蛰伏起来,寻求新的联盟。禹有势力、有能力、有名义,这样的联盟对象难道不是最优选择吗?禹注定坐大。

    史书说,禹一改鲧到处修堤建坝阻拦水势的做法,他把足迹留在了众多的山川河流,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一直带着规矩和准绳,用来勘测各处的地形地貌甚至去了解土壤的肥力。随后,他找到了治理洪水最适宜的办法——因势利导。他带领各地的民众清理淤积,开通河道,让水流能够有规矩的流淌。慢慢,洪水灾害消除了,沿河两岸到处都是肥沃的土地。禹成就了不世奇功。而这一切他只用了四年,这四年里还要对他父亲九年的辛苦拨乱反正,这能够办到吗?

    要知道在约两千年后的战国时代,秦国一条郑国渠就耗时十年;又过了几百年,隋炀帝修通大运河还要征发民夫百万人。在几乎原始的五帝时代那么大的工程禹怎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更为可能的情况是,他继承了鲧的功业,并在后期所谓的治水过程中,更多是去了解各地的差异,这奠定了他根据这些差异划分九州的基础;让他根据各州的气候特点、土壤肥力、物产资源确定每个州的上贡标准,为之后一个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好准备。

    所以,禹在完成治水之后得到舜的禅让成为天下之主基本可以判断出是美化和修饰。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禹经过四年的准备期完成了自己力量的积累,取得了攫取权利的实力。史书说,禹只要开口说话就是符合音律的声音;禹的行为举止都有着特定的标准,一丝不错。于是,舜就将禹的行为标准设立为法度,要求所有人遵照执行。这种明显给禹唱赞歌的记载恰恰说明舜已经大权旁落。

    至于舜的结局,史书说他死于南巡途中,后葬在湖北九嶷山。但实际上,夏王朝建立之后,江汉地区才逐渐融入中原文明,直到商朝湖北地区才正式纳入王朝版图。所以,舜究竟是主动南巡还是被流放江汉就又成了一个悬案。

    (文中插入图片如有侵权,请与公众号联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禹治水背后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bn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