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时间自然少不了跟同事之间各种八卦,对于已婚妇女来说,话题的中心大多在孩子老公和婆妈。
今天中午同事n又说起了她那个三岁的小侄女“无缘无故打了我一下,我也教训了她一下,打了她屁股一下”,“跟三岁小孩较什么劲”我随口冒出一句,这句似乎成了“哪壶不开提哪壶”,一下子n亢奋起来开始细数“这么小就这样,以后长大了还怎么教育”“也不是第一次,有一次还重重打了我女儿,如果是你你不生气啊”,“。。。”。
对面坐的女孩也补充到“我也跟四岁的小女孩较真过”然后开始叙述过程,描述细节“我让她叫我就把糖给她,结果她拿了糖就哭了,好像我欺负她了一样”“见到亲戚从来不叫人”“拿别人东西都不说谢谢”“一点都不乖”。“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育儿方法,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或许等你当了妈妈,会对这些事情又另一种看法”,我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想着果然不能对别人的育儿方法做评价,“不管咋说对于旁观者来说还是喜欢乖一点的孩子”那个女孩子又来了一句。
嗯,其实她说的没错。当我听到这位未育女同事的“旁观者”的观点时,其实我在想的是我们家辰总在旁观者眼里是怎样的。大多数家长都是在按照别人眼中的好孩子模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可是这样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我们自己呢?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可能像流水线中出来的产品,每个都有着相同的属性。我们希望能copy别人家孩子的“成功”之路,但是“吾之蜜糖彼之砒霜”,教育理念,行为方式对待不同的孩子总是有着些许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