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后的霓虹—中唐—贬谪诗人

作者: 春城隐士 | 来源:发表于2022-05-01 20:59 被阅读0次

    顺宗永贞元年(805)的短暂政治革新,是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就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积极参与者和受害者。他们不幸的命运也成就了他们的文学事业,使他们在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以外,独具一格。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进士。永贞元年参与王叔文集团,推行新政,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

    元和九年(814)十二月奉诏回京,次年因诗触犯当政者,再度被贬。在外共二十余年,宝历二年(826)被召回洛阳,历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加检校礼部尚书。

    如果说刘禹锡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定是他的乐观精神。

    刘禹锡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在继承荀子“人定胜天”思想之上,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观点,认为自然与社会各有规矩,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始终对人生充满信心和进取精神,颇有刚毅、豪猛之气。

    变法失败被贬十年,刘禹锡应召回京,便作了《戏赠看花诸君子》,影射朝廷新贵:

    因“语涉讥刺”,刘禹锡再度被贬。十二年后,刘禹锡又被召回,他又作了《再游玄都观》,仍以桃花为喻,嘲讽政坛上那些匆匆过客:

    一次次的政治打击,却激起了他更加强烈的愤慨和反抗,这就是诗人气概!

    刘禹锡的诗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将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具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如: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之作最为人称道,他常常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时间距离,借怀古以伤今,在古今交融中展开对漫漫人生的体悟:

    该诗以西晋灭吴实现统一为题材,歌颂“四海为家”的政治局面,明显对当时的藩镇割据局面进行批判。全诗充溢着悲而不衰,虑而弥坚的气概。

    刘禹锡长期被贬于南方,所以还有一些受民歌启发而作的诗篇,如《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人。

    柳宗元自幼聪颖,少时经历河北诸镇的叛乱,故较早就以“古之大有为者”为榜样。贞元九年(793)与刘禹锡同榜进士,永贞元年(805)任礼部员外郎,变法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应召回京,不到一月又外放柳州刺史。在任期间,以美政为当地所颂。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卒于柳州。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思想家,在哲学思想上他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肯定“天人相分”。在政治上提出“生人之意”为动力的历史发展观,认为历史不取决于圣人而取决于民意。

    柳宗元的诗主要作于被贬之后,风格独特。他常在平淡的描绘中寄托个人胸襟,诗境俊俏萧散而意味深长。

    柳宗元诗歌简淡中蕴幽深,有时通过心境的表里反差展现出来,看似淡泊,却常有不平常的意蕴。

    除了欲求淡泊又无法平静的心理,很多时候,柳宗元都是用平淡的山水画面,凸显作者起伏不平的心情,也能形成简淡幽深的风格。

    他在被贬永州、柳州期间,写下了很多寄情山水的游记散文和山水诗篇:

    自然景物在诗人主观情绪作用下,交杂着峻寒、荒寂的情调,映衬着他忧伤失落的内心。

    《江雪》以千山和万径极言空间之大,又以绝鸟影、灭人踪,只有一叶扁舟钓叟,展现了作者极致的孤独心境。

    吕温

    (772~811),字和叔,与刘禹锡、柳宗元交好。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元和三年(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被贬道州刺史,后改衡州,甚有贤名。其部分诗篇颇具豪气:

    李德裕

    (787~849),字文饶,牛李党争时,他为李党党魁,屡次被贬。

    其诗基本不涉及政治,而是多写个人生活情感:

    其优秀作品多作于被贬之后:

    贞元至元和时期,贬谪诗人群体数量庞大,其中不乏文采卓绝之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等,早年都有强烈的拯时济世愿望和批判精神,后却屡遭贬谪。他们因中唐时期的短暂太平而进入政坛,又因为执政者的不能用贤而屡经坎坷,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中唐时期的短暂霓虹,却成就了文学史上永恒的璀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雨后的霓虹—中唐—贬谪诗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dp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