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粑粑

作者: 桐州一皓 | 来源:发表于2020-03-26 22:24 被阅读0次

    阴历三月三,是我们这一带一个传统意义上有点特殊的日子。说它是节日,那天也并非有着怎么样的隆重;说它不是节日,人们又时常的把它挂在嘴边。

    小时候,我们是把“三月三”当作一个正规的节日来看待的。传统的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三月三”夹在了春节和端午节之间。

    因为春节刚过不久,端午节却似乎还很遥远,这样的“三月三”就显出了它独特诱人的魅力。

    孩子们早就在翘首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因为三月三这天肯定会有“米玉子粑”吃的,所以这个期盼也可以解释为是为了那好吃的粑粑。

    儿时的米玉子粑,是一种渴望,更是一种难忘的记忆,当年的味道已经不可能再被复制了。

    三月三吃粑的传说是,吃了米玉子粑能粑走附在孩子身上的鬼魂,所以有“粑魂”一说,是否真有奇效,不得而知。但这个吃粑的习俗,却一直在民间世代流传了下来。

    米玉子(水萩)

    “米玉子粑”,是用田野里野生的米玉子(学名水萩),跟米粉(糯米为主,有粘性)、腊肉混合制成的。有腊肉的香味,也有糯米的嚼劲,吃在嘴里是欲罢不能,一顿吃它三五个是不成问题的。

    米玉子(水萩)喜欢长在圩区的田埂边,一种纯野生、绿色、天然的食材。

    水萩喜欢隐藏在田埂边不被人注意的杂草从里,并不是很容易寻觅,有时候你走了很远的一段田埂路程却无一发现。当你无意中用脚扒拉开一层收割机留下的杂草,却冷不丁会有一个很意外的惊喜呈现在你面前。

    一棵长相匀称的花儿样的水萩不无害羞地就躲藏在那里,杂草的遮挡无疑充当了它的保护伞。顺着杂草往前找,间隔不远,没准儿还能找到连成一小片的水萩,也许这是它们一个家族的聚居点吧。

    过了三月三以后,田埂边的水萩渐趋老龄,就无人问津了。它们会开出一些黄色的小花儿来,与田地里的黄花野菜的小花,相映成趣,组成一道乡村的独特风景,只是鲜有人欣赏罢了。

    花儿谢了终会结籽的,籽实落在了土地里,到了第二年会自然的发芽生长,这也许就是每年都能在田埂上看见水萩的原因。

    水萩

    水萩跟长在山里的“毛香”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外观粗看起来很像,毛绒绒的外表,青乎乎的颜色。仔细比较一下,不难看出,水萩的叶片细长,毛香的叶片则呈椭圆形,且较肥厚。

    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能食用的野生食材,都是人们在三月三的前几天采摘回家,准备用来做粑吃的。

    据说,毛香粑的味道更好吃一些,好像安庆岳西那边的人做的比较多。但水萩粑和毛香粑的出世时间是一样的,都是在三月三前后。

    近些年网上流行起卖“蒿子粑”来,蒿子跟水萩、毛香的采摘是同一时期,过了三月三的蒿子就不能食用了。

    相比水萩粑,蒿子粑的名气更大一些。“三月三,吃蒿子粑!”是桐城民间的流行口头语。水萩粑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但蒿子粑即便你没吃过,这三个字耳朵里也早已听出老茧来了。

    更有做蒿子粑在网上卖得好的商家,在蒿子鲜嫩的季节,批量收购、冷藏起来,过了三月三照样还能制作、销售蒿子粑。

    因蒿子粑只能纯手工制作,加上收购和冷藏的诸多麻烦,限制了这个行业的规模发展,从业人员并不多。

    只有个别做得好的商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包装完好再对外出售。好的外观也间接增加了商品的销售,生意才得以长久的发展下去。

    三月三的粑粑,你吃过了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月三”的粑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gh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