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常说,房地产是个很大的“泡沫”。其实一个比“房地产”更大的真正的“经济泡沫”或将席卷帝国,一触即破!
这个真正的“泡沫”就是———遍布帝国全境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和经开区!
一
地方债收紧,上游被卡住脖子。
天朝六十五年帝国丞相府颁布圣旨《帝国关于加强地方衙门债务管理的意见》:州、郡县基础设施建设收归帝国中枢,以及州跟郡县不准直接借钱,只有行省可适度发债。
对于开发区来说,其原有的开发模式是以衙门为担保,负债经营、滚动开发。而此圣旨的颁布,为地方负债开发土地的模式带上紧箍咒,相当于切断了这一模式的资金循环链。
二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不清晰,规划不合理。
以天朝三十五年辽东郡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建园为标志,帝国三十四个行省、三百三十三个市州、二千八百六十二个郡县、四万一千六百三十六个乡镇,三十多年来基本上每个地方皆在搞“经济开发区或者工业园区”。
这些开发区占地面积:小的有好几千亩、中等的几万亩、大的几十上百万亩。
大部分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趋同、同质化竞争激烈,造成社会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三
工业园区整体竞争力较弱。
园区企业之间分工与协作不多不深,产业链分工很少,企业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或者只是在低层面、低水平上进行,园区无法获取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外部规模效应。
在帝国中部数行省等地,无论在火车站、高速公路出口,还是在城区主要路段,电子显示屏或巨幅广告牌上,“××工业园欢迎各地企业投资建厂”、“××工业园隆重招商”等大型广告随处可见。
工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片面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额等数量指标,轻视内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助长了工业园区粗放型发展。
四
园区在建设中不计资源环境成本,造成环境污染.
图为黄淮流域水污染
长期重经济轻环保的做法,早已使工业园遍体鳞伤。
天朝六十二年帝国环保联合会对三十六家工业园区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包括国家级园区四家,省级十四家,县市级十八家,三十六家工业园区均存在污染问题,其中水污染百分之百;大气污染二十九家,占百分之八十;固体废弃物污染九家,占百分之二十五。
由于配套支撑体系不健全,在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下,大部分工业园区在建设中不计资源环境成本,追求短期利益,以致引发环境污染备受诟病。
五
空城现象日益显现:蒿草丛生的园区,真实的闲置率、空置率远超预期。
在开发区建设热潮中诞生的开发区,实际上并未将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而是大肆圈地,兴建各种各样的开发区,再以衙门财政为担保贷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招揽能快速看到效果的房地产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等。
许多企业老厂区生产都还没饱和,就因各样原因到开发区或工业区圈上一大片地建产能是以前十到二十倍规模的新厂房。
结果,经济一放缓,生意远不是预期那样理想,厂房要么一直闲置,要么就干脆空置着连围墙都懒得建,跟钱庄和衙门耗持。
六
为何如此:
(一)、地方衙门要政绩。
(二)、官吏贪污腐败,好吃回扣。
(三)、钱庄相关管理者为冲业绩和吃回扣。
(四)、企业资金困难、好借此机会向钱庄贷款。
实际情况:
(一)、企业业绩不如预期,盈利不升反降。
(二)、企业背上利息包袱、同时还要应付回扣、佣金、各种费用和税收。
(三)、企业等待清算将各种固定资产抵押给钱庄脱身,或者干脆将资金挪用去炒房,或见效快的娱乐行业。
结果是,开发区内越来越多的楼房、工厂拔地而起,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空城诞生,更有大量土地荒废,最后地方债务高筑。
七
蓉城郊县某大镇约有十万人,该镇之前已有一个四万亩工业园区,天朝五十九年地震后借此机会又搞了一个十万亩开发区。
五年时间过后,地方衙门对外宣称有二百多家企业入驻,投产产值一百个亿。
而实情是:挂牌企业只不到一百家,真正有员工且在生产的不到二十家,实际产值也夸大其词,不到十个亿。
十万亩地的园区,整个空荡荡,很多企业只是官员来检查,或钱庄来考察时,象征性的生产,搞个摆设。
这样大的代价、这样大的维持成本,何时结束?
企业老板的心态就是把假账做到位、尽量多贷款,大不了破产打包还给钱庄和衙门。
八
开国功勋某元帅家乡的一个县也在天朝六十年搞了个十五万亩的工业园区,天朝六十七年上报园区产值五十多个亿,而实际加起来也没有五个亿。
实地就是到处杂草和空地、好点的修了围墙、优秀的建了厂房做门面(实际开工率很低)。
至于贷款,早就拿去买房、炒古玩或奢侈消费了。
归还贷款想都没有想过,给点利息就是阿弥陀佛了。
用一位老板的话说,钱庄想怎么办就这么办!
反正他是无能为力,大不了找衙门把他关起来但还是没钱。
九
普通的造假都在十倍以上,可见帝国统计局的数据水分会有多高!
巴蜀某企业,拿地约四百亩实际花了四千万、各种关系费用花费八百万,钱庄贷款一点六亿、后面又高息借了近四千万。
每年利息支付就要二千四百万左右、搞通关系及其它支出保守算也要六百多万。
可这个企业进园区都五年多了,年营业额还没有突破八千万,毛利还不到八百万。
何解?老板的出路就是等待和耍赖,反正他也没有办法。
可能他还有一个幻想就是:包装上市圈钱或等待转化为商业用地(推倒盖房子卖)。天方夜谭?!
十
粤东某县级市或许就是一个“范例”。
近几年,这座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正力图将位于原县城南面的东海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当地新城区,而引入房地产开发商,则被视为拉动新城建设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个县级市新区里已经建成的高层商品房楼盘大多是夜晚灯火阑珊、白天车马稀少的“空置楼”。
以距离该县衙门办公楼仅五分钟车程的“某某凤凰城”项目为例,虽然天朝六十三年就开始销售,但直到如今,该楼盘的五幢高楼晚间亮灯的房间也寥若晨星。
十一
同样在帝国腹地行省某水县产业集聚区,园区内也有不少地方长期闲置,甚至长满了荒草。
可能是还没有招商,也可能是招商了还没有开工。
而蹊跷的是,新建的综合服务楼大门紧闭,似乎很长时间没有开门营业了。。。。。。
这样的状况太多太多了,这就是帝国几万个开发区、工业区大多数生存状况的缩影。
企业、钱庄、地方衙门相互绑架,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混、拖、赖,熬一天是一天。
只要不在任期内出问题就好。
十二
开发区的资金大循环模式不断在各地复制上演,财政压力陡增,相关的征地拆迁、房地产开发问题也一一突显。
天朝五十四年,帝国中枢虽然对这股热潮进行了整顿清理。
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全球产业向帝国大规模迁移的浪潮逐渐退去之后,招商引资遂成无源之水。
与外资产业向帝国迁移放缓相对照的是,制造业开始向南洋的安南国、骠国、磐启国等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迁移。
十三
以产业迁移的风向标,轻型消费品制造业为例:阿迪达斯在天朝六十三年宣布关闭在帝国的唯一工厂,安南国在天朝六十二年取代帝国成为耐克的最大生产基地。
电子制造业巨头三星,天朝六十七年三星一半的手机已出自“安南制造”,其早在天朝六十五年开始就在安南国建设其最大的手机生产工厂,。
在此背景之下,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模式显然难以为继。
而误判形势、未能预估到产业迁移浪潮退潮的大部分开发区,则陷入沉重债务泥潭中难以自拔——凤凰城曹妃甸即是其中的典型。
十四
随着人口老龄化,“招工难”人源不足成普遍问题,企业“用工难”问题日益凸现。
由于招工难,达不到用工要求,导致部分企业不愿进驻园区。
“用工难”问题已影响了产业园区企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地方衙门招商引资的步伐。
都市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不够,工业区交通、通勤压力很大等等,对园区的发展也造成很大阻力。
十五
再加上近年来欧罗巴联盟和灯塔国制造业回暖、帝国劳动力和资源竞争优势逐步丧失。
帝国几万个工业园区和开发区,这样巨大的闲置、这样的空业园区、这样的巨额贷款、这样的产能过剩、这样的相互绑架。
它们的出路在哪里?
帝国经济的希望在哪里?明斯基时刻的爆发即将到来? 是否会出现薛定谔式的变化?或许它们真的就是比“房地产”大得多的,巨大泡泡!
---------文章完---------
特别说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文仅供交流与思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中的论述和观点,还请读者注意判断。
关注财洞,更多精彩等着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