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在小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的朋友和我吐槽,她新来的上司在严抓管理,我说这是好事呀,而且当前这样的环境下,好多企业似乎都在喊向管理要效益,她说她也了解当前的环境,但是她的新上司似乎太过了。
一家五十几个人的企业,上司每周都要组织全体人员开例会,而且一定要放在周末某个时间点,或者是周六晚上,或者是周日晚上(视情况而定),而且还不允许请假,其理由是周末时间段人比较整齐,工作时间大家都在忙手头工作走不开。她进一步讲,两个月下来,现在这个会开得特别形式化,通常是这位管理者主持,然后随机点人(按线上入会时间先后),被点到名字的人讲一讲本周的工作,遇到什么难题,下周的计划,需要什么支持之类的,通常一次会要2个小时,基本上每个人只要一发完言就觉得没事了……
以上是第一个她觉得上司过分的地方,用她们很多同事的“牢骚”话讲,这位上司凭一己之力,硬生生将公司自成立以来推行的双休制退回到了单休,而且是不确定的“单休”这让大家非常焦虑和矛盾,周末总是过得不好,一方面很不想参加这样的会,另一方面囿于现在的环境,似乎又不得不“积极”配合。所以,会开得越来越形式化,其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个管理不适是,这位新领导者搞了个榜单,将公司所有员工每个月的“业绩”张贴在墙上,称之为“看板管理”,其出发点是让业绩不好的员工能够“知耻而后勇”,进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奋斗型文化氛围……而事实情况是,当搞了几次看板管理后,大家发现所有人的业绩都好不到哪里去,主要的区别是有些人获得了更多、更好的资源,在此基础上,他再相对更努力一点,因而在看板上获得了更靠前的排名。换句话说,这样的管理举措不仅没有实现“预期中”的你追我赶奋斗型文化氛围,反正让大家普遍觉得公司对有限资源的分配不公。
朋友问我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建议。我说,第一个问题,管理者如果真觉得这个会特别重要,一是要梳理清楚这个会的出发点和目的,并且要和所有人员沟通和共识,现在这样流水账式的形式化会议,不仅给员工带来压力,管理者也未必好受;二是要充分反思这么多期会议下来比较突出的矛盾。我的直接建议,如果这两项工作做了,那会议起码不要安排在周末休息时间,可以安排在正常的工作日,一是显出会议的重要,二是避免大家反感。
第二个问题,看板管理似乎是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经常用的工具,实际上,现在很多学校也不允许用这种看板管理了,如果致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奋斗型文化氛围,看板管理在知识型企业肯定达不到目的,反而会让很多人反感,起到负作用。企业仍然可以做月度的业绩统计,但只公布前20%人员的名单,可以请他们中的部分人员分享经验,对于月度业绩不理想的员工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反馈沟通,并针对性提供辅导,帮助其拿到更好的业绩和实现个人的成长。
应该说,当前环境下,很多企业状况都不太理想,多数企业领导者都处于一种焦虑、缺乏安全感和重压之下。这个时候,很多管理者就会“反思”,认为是自己管理得不够好,这中间又有一部分管理者会认为“管理不够好”的主要体现是“管理不够严”,太过松散。于是他们开始践行“从严管理”,抓迟到、抓早退、抓请假以及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等。甚至和前面的那位管理者一样,抓各种会议的参与情况等。
昨天,有家企业的总经理助理和我讲,他4月1个月开了120次会,按22个工作日来算,他平均每天开5-6个会。我开玩笑说,你基本上废了啊,按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说法,如果一个管理者多于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会议上,那么他就必须要思考他管理的有效性了。
不得不说,现在很多管理者实际是乱了阵脚,他们试图用“忙”来麻痹自己,用瞎折腾来“保护”自己。应该说,过去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时候,很多管理者是比较轻松的,而且事实上企业很多好的结效,即便和管理好坏一点关系都没有,通常也会被总结为“管理有方”。所以,当企业面临困境时,回过头来,似乎认为过去的管理是多么的粗放,多么的没有水准……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狠”抓管理。
遗憾的是,很多企业根本也不是在“抓”管理,他们在“抓”人,他们在“想方设法”折磨员工,用尽手段折腾人,而且似乎所有“增量”的管理工作都是在员工当前工作上做增量、做加法,这事实上也让很多员工不胜其烦,通常情况下,那些有能耐的员工开始别谋出路,而那些一开始就在混日子的人,他们只会更加趟平!
教科书上对管理的定义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很多企业只关注其中某个环节,我知道一些企业,从年头到年尾都在做计划,似乎幻想着一个完美的计划会自动兑现,还有一些企业一直在强调控制,加强监督通常是这类企业最常见的管理举措,有些甚至不惜用10个人去监督一个真正干活的人。
大部分的企业常常忽略“组织”和“领导”的职能,一方面,他们认为不需要给员工什么资源,他们就应该有能力把目标达成,他们的口头禅通常就是“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我只看结果”,另一方面,他们通常认为员工不是“不能”,而是“不愿”—缺乏积极性,更没有“铁杵磨成针”的决心,所以他们很少给予员工必要的辅导和帮助。
前段时间,我和深圳某国有企业负责人交流,他说,现在很多企业表面上看是不行、下滑,而暗地里,却有很多企业在逆势增长,在“闷声发大财”。他随口就指出他行业里的一些单位,确实如此。他进一步总结说,这些企业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内不折腾”。所以,管理者不能因为企业经营不好,就乱了阵脚,病急乱投医、乱吃药。
网上有一个段子,大意是讲,当一家企业开始严抓考勤,抓精细化管理时,这往往是企业走下坡路的开始。这样的行为背后是不是意味着企业在走下坡路,我不清楚,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当企业有这样的行为时,这通常会被解读为公司管理团队对员工的不信任。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指出,员工是为企业或老板创造剩余价值的群体,这样的一个群体不应该被用来做实验或出气筒,不瞎折腾员工,不要做乱了阵脚的管理者(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
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