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拼车一直宣称自己是共享出行,可是这次却要变成一家出租车公司了。私家车和出租车一直处于“对立面”。虽然“出租车司机”和“私家车车主”并没有真实的矛盾,但是简单来看,毕竟“私家车也可以拉活”这件事,直接威胁到了出租车司机的利益,所以有矛盾也不足为怪。

要说这些年中国移动出行的发展,就像是移动支付一样,冠绝全球。正是因为从上到下对于移动出行的包容和高接受度,让大家的日常出行变得极为便捷。不过平日里上网,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对于上述这些平台的吐槽。最近在和一位嘀嗒拼车的车主朋友闲聊时,他觉得嘀嗒拼车可能“倒戈”了,越来越像一家出租车公司了。
出于好奇,笔者对嘀嗒拼车进行了一番了解后发现,根据最近一份数据显示,嘀嗒拼车确实存在一些潜在的隐患。

根据易观千帆查询到的嘀嗒拼车“启动次数”数据,嘀嗒拼车从今年1月到9月,APP启动次数直线下滑。也就是说,愿意打开嘀嗒拼车APP的人越来越少,不仅包括车主,也包括乘客。今年1月,打开嘀嗒拼车APP的人次还能超过20000万次,而到了今年9月,只剩下约7000万次左右,数据下滑超过50%。
之所以发生“滑铁卢式”的用户流失,真实原因一定很复杂。仅以笔者的视角,以及了解的情况来看,新业务出租车以及出租车拼车可能真的是原因之一。

大家都知道,现在嘀嗒拼车大力发展出租车相关业务。可以说,现在嘀嗒这个平台的重点就是出租车。对于出租车以及出租车拼车,嘀嗒在司机和乘客方面的优惠力度都很大,但是实际效果显然又不太好,究其原因我们不妨从司机和乘客两方面来看。
乘客方面:根据网友在网上的发言中反馈的内容,我总结了几点。首先,乘客拿到优惠劵就是本着节约成本的打算,但是使用拼出租车后,却发现不好用。具体的说就是,很难叫到车,而好不容易有车了,发现都是“独享单”,优惠券也用不了,很多人感觉被骗了。其次,嘀嗒上打出租车很困难,好不容易打到车,距离又特别远,需要等待好久才能到,体验确实不太好。
司机方面:对于私家车车主,因为大力推广出租车,让很多私家车主寒心。就拿笔者的朋友来说,他觉得一方面他是为了增加收入补贴家用,另一方面确实也是为了绿色出行的理念。如果这么倾向出租车,那么还不如就叫嘀嗒出租车算了。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嘀嗒给了更多选择,但是用户不多,半天也没单,他们也是有苦说不出,最后还得用其他平台。
综上所述,司机越少,乘客越难打车。乘客越少,司机的活就越少。恶性循环下,用户量下跌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对于出租车也好,私家车也罢,司机的服务对象都是老百姓。对于现在的老百姓来说,最关心的无外乎两点,第一就是出行成本,也就是价格。第二则是出行体验。互联网时代诞生了很多全新的行业,这些行业不同于以往,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门槛不在那么低,也就是不再是“可简单复制”。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需要更多创新。出租车拼车是一项可以大大提高出租车运力的方案。但是,任何创新必须要有可执行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创新,而忘记了真正的用户体验,那么就会造成用户的流失,最终情况很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