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小说家玛格丽持•杜拉斯的《情人》(王道乾译本)是一部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
和许多的外国小说一样,《情人》开头也用了大量篇幅的“碎碎念”,介绍小说的背景并为之奠定感情基调。由于全是“碎碎念”,前四分之一篇幅给人的感觉简直头绪纷乱,读得还真有点儿令人昏昏沉沉恹恢欲睡呢。
与其他许多外国小说不一样的是,《情人》整部小说几乎全是“碎碎念”,好像有点儿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味道,似乎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整篇几乎没有完整的故事,更没有曲折离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如一个神经错乱者在没完没了,“祥林嫂”般述说。这种“反常规”的创作手法,一般人儿还真驾御不了。
但大约四分之一篇幅之后,阅读感受便“渐入佳境”了。在具体可触的时间、空间背景之下,人物极度的痛苦,深可悲戚的场景;激情潜于枯冷的文字之下,沉重的悲剧气息弥漫全篇,低沉而忧伤的情感基调便浮出于字面了:
一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痛苦,物质的匮乏,人的“异化”,为了钱,不惜出卖肉体和灵魂,尤其是才十五岁的“我”,为了生存,为了救母亲于贫困之“水火”,在“码头”猎取“情人”的情景:
“……首先有我家生活的根本问题———穷……”
“我”自愿去了情人的房子里。
“战争我亲眼看见过,那色调和我童年的色调是一样的……我看战争,就像他那个人,到处扩张……每时每刻,都在疯狂地渴求侵占孩子的身体,弱者,被征服的人民的身躯———占领这最可爱的领地,就因为那里有恶的统治,它就在门前,在威胁着生命。”
字里行间,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有时候,人的痛苦,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战争造成的,是一个时代的痛苦,而绝大多数无辜的人却要遭受这种无妄之灾带来的不尽苦难。
二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使人的灵魂空洞无所依,耽于肉体“享受”,早没了“羞耻感”。但这种羞耻感只是暂时让位于了匮乏的“物质”,一旦有机会,它还是会猛烈地冒出头来。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深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食不果腹,衣难蔽体的人们,第一要紧事不是礼义廉耻,而是填饱肚皮:
“我说,不顾廉耻,清白又怎样?”
“他年纪轻轻居然试图把我也卖给出入圆顶咖啡馆的那些客户。” 而他的大哥更在这种环境中异化成了一个禽兽不如的人!
“谬误已遍及宇宙万物,可耻的丑闻也是如此。”
本是为了钱委身于人,可最终却陷于这种“肉体之欢”无以自拔,这使“我”每天都会鬼使神差般不由自主地走进与情人私会的房子,直到半夜,有时甚至要到第二天早上才匆匆赶回学校。
学校请母亲来,母亲却说“我”是自由惯了的,我自由了,我的学习成绩就好;如果没有自由,“我”反而没有心思学习,成绩就会下降。并以此为借口,让学校放松对我的管理,而学校也因我是少数的白人学生,可以为学校“撑”脸面,竟答应了母亲的请求。
母亲表面对才十五六岁的”我”与情人夜夜相会“视而不见”,还经常一家人去吃情人买单的大餐,其实却把那种刻骨铭心的耻辱深埋心底。
终于,母亲在某次喝醉之后,把我反锁在屋子里,扒光“我”所有的衣服,疯了一般辱骂、暴打、凌虐赤身裸体的”我”很长时间,全没一校之长的端庄样子,而大哥哥还在外面使劲儿“火上浇油”,巴不得母亲打死我才好。
三是种族、传统文化;贫富、阶层差异,应该说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是难以跨越的“鸿沟”。情人的父亲宁愿他死去,也绝不可能打破这种“阶层秩序”:
“情人”爱“我”至极,但他们家是当地最富有的华裔,他的父亲“还是对他重复那句话,宁可看着他死”,也绝对不会同意“我”这个“小娼妇”踏进家门。
“我”需要他的钱为卧病在床的母亲治病,我需要他的钱供荒淫无耻的大哥寻欢作乐,我需要他的钱改变这穷困潦倒的家。”
而“我”家虽然是靠着我给他做情人才有机会去“吃喝玩乐”,但“我们”家的人依然瞧不起他,欺负他,他在“我”面前也一直显得很自卑,很胆小。
即便如此,他也“知道女方不属具备婚嫁必要条件那一类人……他知道必须抛开她,忘掉她……”
黄种的“情人”虽然再穷却在白种人的”我”面前显得卑微渺小,但最终还是只能葡伏在他当地首富的父亲脚下。
四、即便由单纯的肉欲产生的情感也可以长留心间。
”他对于白人少女的记忆依旧如故,床上横陈的身影依然在目。在他的欲念中她一定是居于统治地位久久不变,情之所系,无边无际的温柔亲爱,肉欲可怕的阴暗深渊,仍然牵连不断……”
“战后许多年过去了……这时他带着他的女人来到巴黎。他给她打来电话……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他,他说他爱他将一直爱到他死。”
深爱一个人到骨髓,却不能相守,这又是一种何等深切的苦痛啊!
……
读完整本小说,才发觉:作者本来写的就是违反传统道德,违反正常情感的奇葩爱恋,用这种违反学院派正规小说创作的方法———”纷繁杂乱”的碎碎念写作手法,反而与之莫名地契合。
欢迎友友们共同探讨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