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独行》这本书捧了几个月了,看一次睡着一次,今天也不例外。索性睡醒了再看会。虽然风土,人情,人物,都刻画的极妙,但是这种抓不住梗概和个人思想极强又难以琢磨内涵的东西,或者不需要琢磨,只要读的东西,对于我这种初级学看书的人来说,又难以提起兴趣。无奈,不看完一本书,再捧起一本就过不了心里的槛。所以硬着头皮,想要继续下去,还想到日后重复会不会更妙?先把这一遍看完也很好。
文中所到之处,我也强烈的想去,尤其今天的清涧,三边,还有那生活气息浓郁的五味巷。风儿摇摆着婀娜的杨柳,踏着街边文化象征的石头,在那棵古老的垂柳树上贴一份告示,拿起扩音喇叭,宣泄,也是美哉,快哉。
漫无目的的人,生活上也比较满足,简单。
看书就像喜欢逛街的人游走大街,当然也是一时兴趣来了,附庸风雅一会,未必就要逛出点文化底蕴,只随便走走逛逛,倒也不必记得去了哪里,见了什么,经历一次便足以骄傲。至于记住了什么,或者没记住什么,总有一些是有刻板影响的。这对生活无大益,对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没有多大用处,但在某一时想不开,想不通的时候,那零星半点的火花跳出来,总会指点点什么,或恍然大悟,或有了灯塔,而这只是对自我的扩充,未必你想的通,别人就能彻悟,就像看书理解,一百个人眼里一百个薛宝衩。不必达成共识,偶尔有交集,只要能达到同一个目标就好。
抱出王小波的书,才知道他是男的。也不后悔青春的借书卡,最后塞进了垃圾箱,午后的自习室,煲着电话粥,倒是觉得现在的醒悟是因为生活比上学那会更无趣。打电话,聊天这种低级趣味,再提不起生活的兴趣。而书本就像是行走的教科书,不出户,也能带我们游历山河历史。对于我这种懒人,有十足好处。
郑总发来王小波简介,顺带查了一下生平,有才华的人伟岸的天都嫉妒。只能说命运在取舍之间是公平的,对于时间的安排也是公平的。人总是通过语言来满足表达和精神世界的平衡,这点毋庸置疑,总是有千万个理由,等着万千个机遇,顺势待发的成全人类的合理性。
最后借着度娘说一句“不能只追求崇高,不讲道理。”这是度娘上对于王小波先生作品的认知。
以历史铺开的文化,总有它惊人的魅力。人类思想的觉醒,具体体现在文字的拯救和行动的指导上。以文字思想为蔓延的人类文明,是有意义的。珍惜和懂得,包容和发展,历史和现历史,人文和人等等,兼容并蓄,没有先后,相辅相成。
时间在指尖流动的很快,但固定在纸上就有了它特定的存在,翻看的不是书本身,是精神世界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结界。一个小时,一千字,这也是有意义的思考。思考本身也并不空洞,只是遇到懂它的知己比较少而已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5945847/51123cb97dc6f90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945847/89da7e3e7393f0c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