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老人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有时想想,为什么呢?
一般认为,作为鸡头,是群鸡中的佼佼者,有显示度,也有话语权,可以统领群鸡,可以传达鸡头的思想与理念,自信心爆棚,自豪感剧增,可最终天花板就是那么高,也能是鹤立鸡群,一枝独秀,很难跳出鸡棚。比如,我们常见的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的差距,普高的第一名,多多少少只能排在重点高中的中等偏上,棚顶限制了身高。
作为凤尾,由于身边存在过多的优秀案例,虽然平庸,虽然没有闪光点,但陪跑也会很快提升,接触的群体多为高贵,近朱者赤的真理ha还是那么的好用,周边的成功,不断激励凤尾的提升与改变,让凤尾不断的追赶,悄然之间,渐渐追逐着凤头,即使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像凤头一样的风光无限,还是要高出鸡头一大截。比如,国家部委的工作人员,虽然没有领导职务,但随着经验的积累,见多识广的阅历,耳濡目染的熏陶,他的站位,眼界要远远高于地方官员的视界。
综上,在人才的培养初期要不断的努力成为“鸡头”,增强自我认知,强化自信,具备气场。后期,需要“凤尾”平台去施展才华,需要舞台去展现魅力与能力,期间不乏丧失自信的低落,以及自我否定的挑战,经历一切,也许未来将会更加的“如虎添翼”,展翅翱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