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作者: 异色瞳的忧伤 | 来源:发表于2018-07-01 01:19 被阅读0次

    王巡抚给了面子,帮毛文龙找了份工作,具体情况就是如此。在王化贞看来,给安排工作,是挣了毛文龙舅舅的一个人情,但事实证明,办这件事,是挣了大明的一个人情。毛文龙就这样到部队上班了,虽说只是个都司,但在地方而言,也算是高级干部了,至少能陪县领导吃饭。问题在于,毛都司刚去的时候,不怎么吃得开,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关系户,都知道他没打过仗,所以,都瞧不起他。

        直到那一天的到来——天启元年(1621)三月二十一日。

        这一天,辽阳陷落,辽东经略袁应泰自尽,数万守军全军覆没。至此,广宁之外,明朝在辽东已无立足之地。

        难民携家带口,士兵丢弃武器,大家纷纷向关内逃窜。除了毛文龙。

        毛文龙没有跑,但必须说明的是,他之所以不跑,不是道德有多高尚,而是实在跑不掉了。

        由于辽阳失陷太快,毛先生反应不够快,没来得及跑,落在了后面,被后金军堵住,没辙了。

        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化化装,往脸上抹把土,没准儿还能混过去。不幸的是,他的手下还有两百来号士兵。

        带着这么群累赘,想溜,溜不掉,想打,打不过,明军忙着跑,后金军忙着追,敌人不管他,自己人也不管他。毛文龙此时的处境,可以用一个词完美地概括——弃卒。

        当众人一片哀鸣,认定走投无路之际,毛文龙找到了一条路——下海。他找来了船只,士兵们安全撤退到了海上。然而很快,士兵们就发现,他们行进的方向不是广宁,更不是关外。“我们去镇江。”毛文龙答。

        于是大家都傻了。

        所谓镇江,不是江苏镇江,而是辽东的镇江堡,此地位于鸭绿江入海口,与朝鲜隔江而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极其坚固,易守难攻。

        但大家之所以吃惊,不是由于它很重要、很坚固,而是因为它压根儿就不在明朝手里。

        辽阳、沈阳失陷之前,这里就换地主了,早就成了后金的大后方,且有重兵驻守,这个时候去镇江堡,动机只有两个:投敌,或是找死。

        然而毛文龙说,我们既不投敌,也不寻死,我们的目的,是攻占镇江。很明显,这是在开玩笑。辽阳已经失陷了,没有人抵抗,没有人能够抵抗,大家的心中,有着共同且唯一的美好心愿——逃命。但是毛文龙又说:我没有开玩笑。

        我们要从这里出发,横跨海峡,航行上千里,到达敌人重兵集结的坚固堡垒,凭借我们这支破烂不堪、装备不齐、刚刚一败涂地、只有几百人的队伍,去攻击装备精良、气焰嚣张、刚刚大获全胜的敌人,是以寡敌众。

        我们不逃命,我们要攻击,我们要彻底地击败他们,我们要收复镇江,收复原本属于我们的土地!

        没有人再惊讶,也没有人再反对,因为很明显,这是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个足以让他们前去攻击镇江,义无反顾的理由。

        在夜幕的掩护下,毛文龙率军抵达了镇江堡。事实证明,他或许是个冲动的人,但绝不是个愚蠢的人。如同预先彩排的一样,毛文龙发动了进攻,后金军队万万想不到,在大后方竟然还会被人捅一刀,没有丝毫准备,黑灯瞎火的,也不知到底来了多少人,从哪里来,只能惊慌失措,四散奔逃。

        此战明军大胜,歼灭后金军千余人,阵斩守将佟养真,收复镇江堡周边百里地域,史称“镇江堡大捷”。

        这是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朝在辽东最大、也是唯一的胜仗。

        消息传来,王化贞十分高兴,当即任命毛文龙为副总兵,镇守镇江堡。后金丢失镇江堡后,极为震惊,派出大队兵力,打算把毛文龙赶进海里喂鱼。由于敌太众,我太 寡,毛文龙丢失了镇江堡,被赶进了海里,但他没有喂鱼,却开始钓鱼——退守皮岛。毕竟只是个岛,所以刚开始时,谁也没把他当回事。可不久之后,他就用实际行动,让努尔哈赤先生领会了痛苦的真正含义。

        自天启元年(1621)以来,毛文龙就没休息过,每年派若干人,出去若干天,干若干事,不是放火,就是打劫,搞得后金不得安生。

        更烦人的是,毛岛主本人实在狡猾无比,你没有准备,他就上岸踢你一脚,你集结兵力,设好埋伏,他又不来,就如同耳边嗡嗡叫的蚊子,能把人活活折磨死。

        后来努尔哈赤也烦了,估计毛岛主也只能打打游击,索性不答理他,让他去闹。没想到,毛岛主又给了他一个意外惊喜。

        天启三年(1623),就在后金军的眼皮底下,毛岛主突然出兵,一举攻占金州(今辽宁金州),而且占住就不走了,在努尔哈赤的后院放了把大火。努尔哈赤是真没法了,要派兵进剿,却是我进敌退;要登陆作战,又没有那个技术;要打海战,又没有海军,实在头疼不已。努尔哈赤是越来越头疼,毛岛主却越来越折腾,按电视剧里的说法,住孤岛上应该是个很惨的事,要啥啥没有,天天坐在沙滩上啃椰子,眼巴巴地盼着人来救。可是毛文龙的孤岛生活过得相当充实,照史书上的说法,是“召集流民,集备军需,远近商贾纷至沓来,货物齐备,捐税丰厚”。这就是说,毛岛主在岛上搞得很好,大家都不在陆地上混了,跟着跑来讨生活,岛上的商品经济也很发达,还能抽税。这还不算,毛岛主除了搞活内需外,还做进出口贸易,日本、朝鲜都有他的固定客商。据说连后金管辖区也有人和他做生意,反正那鬼地方没海关,国家也不征税,所以毛岛主的收入相当多,据说每个月都有十几万两白银。有钱,自然就有人了,在高薪的诱惑下,上岛当兵的越来越多,原本只有两百多人,后来袁崇焕上岛清点人数时,竟然清出了三万人。值得夸奖的是,在做副业的同时,毛岛主并没有忘记本职工作。在之后的几年中,他创造了很多业绩,摘录如下:天启三年(1623),占金州。四年五月,遣将沿鸭绿江越长白山,侵后金国东偏。八月,遣兵从义州城西渡江,入岛中屯田。五年六月,遣兵袭耀州之官屯寨。

        六年五月,遣兵袭鞍山驿,越数日又遣兵袭撤尔河,攻城南。乱打一气不说,竟然跑到人家地面上屯田种粮食,实在太嚣张了。

        努尔哈赤先生如果不恨他,那是不正常的。可是恨也白恨,科技跟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毛岛主胡乱闹腾。拜毛文龙同志所赐,后金军队每次出去打仗的时候,很有一点儿惊弓之鸟的感觉,唯恐毛岛主在背后打黑枪,以至于长久以来不能安心抢掠,工作精力和情绪受到极大影响,反响极其恶劣。

        如此成就,自然无人敢管,朝廷哄着他,王化贞护着他。后来,王在晋接任了辽东经略,都得把他供起来。

        毛文龙,袁崇焕的第三个帮助者,现在的上级、未来的敌人。

        天启三年(1623),袁崇焕正热火朝天地在宁远修城墙的时候,另一个人到达宁远。

        这个人是孙承宗派来的,他的职责,是与袁崇焕一同守护宁远。这个人的名字叫满桂。

        满桂,宣府人,蒙古族,很穷,很勇敢。满桂同志应该算是个标准的打仗苗子,从小爱好打猎,长大参军了,就爱好打人。在军队中混了很多年,每次出去打仗,都能砍死几个,可谓战功显赫,然而战功如此显赫,混到四十多岁,才是个百户。

        倒不是有人打压他,实在是因为他太实在。

        明朝规定,如果你砍死敌兵一人(要有首级),那么恭喜你,接下来你有两种选择:一、升官一级;二、得赏银五十两。

        每次满桂都选第二种,因为他很缺钱。

    我不认为满桂很贪婪,事实上,他很老实。因为他并不知道,选第二种的人,能拿钱,而选第一种的,既能拿权,也能拿钱。

        就这么个混法,估计到死前,能混到个千户,就算老天开眼了。

        然而,数年之后一个人的失败,造就了他的成功。这个失败的人,是杨镐。万历四十七年(1619),杨镐率四路大军,在萨尔浒全军覆没,光将领就死了三百多人。朝廷没人了,只能下令破格提拔,满桂同志就此改头换面,当上了明军的高级将领——参将。

        但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另一个成功的人——孙承宗。天启二年(1622),在巡边的路上,孙承宗遇见了满桂,对这位老兵油子极其欣赏(大奇之),高兴之余,就给他升官,把他调到山海关,当上了副总兵。一年后,满桂被调往宁远,担任守将。

        满桂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他不但作战勇敢,而且经验丰富,还能搞外交。当时的蒙古部落,已经成为后金军队的同盟,无论打劫、打仗都跟着一起来,明军压力很大。而满桂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他利用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对同胞进行了长时间耐心的劝说;对于不听劝说的,也进行了长时间耐心的攻打。很快,大家就被他又打又拉的诚恳态度所感动,全都服气了(桂善操纵,诸部咸服)。

        此外,他很擅长堆砖头,经常亲自监工砌墙;还很喜欢练兵,经常把手下的兵练得七倒八歪。

        就这样,在满桂的不懈努力下,宁远由当初一座较大的废墟,变成了一座较大的城市(军民五万余家,屯种远至五十里)。

        而作为宁远地区的最高武官,他与袁崇焕的关系也相当好。其实矛盾还是有的,但问题不大,至少当时不大。

        必须说明一点,满桂当时的职务,是宁远总兵,而袁崇焕,是宁前道。就级别而言,满桂比袁崇焕要高,但明朝的传统,是以文制武,所以在宁远,袁崇焕的地位要略高于满桂,高一点点。

        而据史料记载,满桂是个不苟言笑,却极其自负的人。加上他本人是从小兵干起,平时干的都是砍人头的营生(一个五十两),注重实践,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空谈理论,没打过仗的文官,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袁崇焕。

        但有趣的是,他和袁崇焕相处得还不错,并不是他比较大度,而是袁崇焕比较能忍。

        袁大人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很清楚,在辽东混的,大部分都是老兵油子,杀人放火的事情干惯了,在这些人看来,自己这种文化人兼新兵蛋子,是没有发言权的。所以他非常谦虚,非常能装孙子,还时常向老前辈们(如满桂)虚心请教,满桂们也心知肚明,知道他是孙承宗的人,得罪不起,都给他几分面子。总之,大家混得都还不错。满桂,袁崇焕的第四个帮助者,三年后的共经生死的战友,七年后置于死地的对手。

        或许你觉得人已经够多了,可是孙承宗似乎并不这么看,不久之后,他又送来了第五个人。

        这个人,是他从刑场上救下来的,名字叫赵率教。

        赵率教,陕西人,此人当官很早,万历中期就已经是参将了,履历平平,战功平平,资质平平,什么都平平。

        表现一般不说,后来还吃了官司,工作都没了,后来也拜杨镐先生的福,武将死得太多没人补,他就自告奋勇,去补了缺,在袁应泰的手下,混了个副总兵。

        可是他的运气很不好,刚去没多久,辽阳就丢了,袁应泰自杀,他跑了。情急之下,他投奔了王化贞,一年后,广宁失陷,王化贞跑了,他也跑了。再后来,王在晋来了,他又投奔了王在晋。

        由于几年之中,他到了好几个地方,到哪儿,哪儿就倒霉。而且他既无责任心,遇事就跑,遇麻烦就溜。至此,他终于成为了明军之中有口皆碑的典型人物——当然,反 面典型。

        对此,赵率教没有说什么,也不能说什么。

        然而不久后,赵率教突然找到了王在晋,主动提出了一个要求:“我愿戴罪立功,率军收复失地。”王在晋认为,自己一定是听错了,然而,当他再次听到同样坚定的话时,他认定,赵率教同志可能是受了什么刺激。因为在当时,失地这个概念,是比较宽泛的,明朝手中掌握的,只有山海关,往大了说,整个辽东都是失地,您要去收复哪里?赵率教回答:前屯。

        前屯,就在宁远附近,是明军的重要据点。在确定赵率教头脑清醒,没有寻死倾向之后,王在晋也说了实话:

        “收复失地固然是好,但眼下无余兵。”这就很实在了,我不是不想成全你,只是我也没法儿。然而,赵率教的回答彻底出乎了王大人的意料:“无需派兵,我自己带人去即可。”老子是辽东经略,手下都没几号人,你还有私人武装?于是好奇的王在晋提出了问题:

        “你有多少人?”赵率教答:“三十八人。”

        王在晋彻底郁闷了。眼下大敌当前,努尔哈赤随时可能打过来,士气如此低落,平时能战斗的,也都躲了。这位平时特别能躲的,却突然站出来要战斗?

        这都啥时候了,你开什么玩笑?还嫌不够乱?于是一气之下,王在晋手一挥:你去吧!这是一句气话,可他万没想到,这哥们儿真去了。

        赵率教率领着他的家丁,三十八人,向前屯进发,去收复失地。这是一个有明显自杀迹象的举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赵率教疯了。但事实证明,赵先生没有疯,因为当他接近前屯,得知此地有敌军出现时,便停下了脚步。

        “前方已有敌军,不可继续前进,收复此地即可。”此地,就是他停下的地方,名叫中前所。

        中前所,地处宁远近郊,大致位于今天的辽宁省绥中县附近。赵率教在此扎营,就地召集难民,设置营地,挑选精壮充军,并组织屯田。

        王在晋得知了这个消息,却只是轻蔑地笑了笑,他认为,在那片遍布敌军的土地上,赵率教很快就会故伎重演,丢掉一切再跑回来。

        几个月后,孙承宗来到了这个原本应该空无一人的据点,却看见了广阔的农田、房屋,以及手持武器、训练有素的士兵。

        在得知此前这里只有三十八人后,他找来了赵率教,问他一个问题:“现在这里有多少人?”

        赵率教回答:“民六万有余,士兵上万人。”

        从三十八人到六万,面对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孙承宗十分激动。他老人家原本是坐着马车来的,由于过于激动,当即把车送给了赵率教,自己骑马回去了。从此,他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

        就赵率教同志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知道羞耻的人,知耻近乎勇。在经历了无数犹豫、困顿后,他开始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勇气。

        可他刚证明到一半,就差点儿被人给砍了。正当赵率教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兵部突然派人来找他,协助调查一件事情。

        赵率教明白,这回算活到头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赵率教在辽阳的时候,职务是副总兵,算是副司令员,掌管中军,这就意味着,当战争开始时,手握军队主力的赵率教应全力作战,然而他逃了,并直接导致了作战失败。

        换句话说,小兵可以跑,老百姓可以跑,但赵率教不能跑,也不应该跑,既然跑了,就要依法处理。根据明朝军法,此类情形必死无疑。

        但所谓必死无疑,还是有疑问的,特别是当有猛人求情的时候。孙承宗听说此事后,当即去找了兵部尚书,告诉他,此人万不可杀。兵部尚书自然不敢得罪内阁大学士,索性做了个人情,把赵率教先生放了。孙承宗并不是一个仁慈的人,他之所以放赵率教一马,是因为他认定,这人活着比死了好。

        而赵率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孙承宗的判断,在不久后的那场大战中,他将起到至关 重要的作用。

        赵率教,袁崇焕的第五个帮助者。

    天启元年(1621),孙承宗刚到辽东的时候,他所拥有的,只是山海关以及关外的八里地。

        天启五年(1625),孙承宗巩固了山海关,收复了宁远,以及周边几百里土地。在收复宁远之后,孙承宗决定再进一步,占据另一个城市——锦州。他认定,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点。但努尔哈赤似乎不这么看,锦州嘛,又小又穷,派兵守还要费粮食,谁要谁就拿去。

        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孙承宗得到了锦州。

        事后证明,自明朝军队进入锦州的那一刻起,努尔哈赤的悲惨命运便已注定。因为至此,孙承宗终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关锦防线。所谓关锦防线,是指由山海关—宁远—锦州组成的防御体系。该防线全长四百余里,深入后金区域,沿线均有明朝堡垒、据点,极为坚固。历史告诉我们,再坚固的防线,也有被攻陷的一天。历史还告诉我们,凡事总有例外,比如这条防线。

        事实上,直到明朝灭亡,它也未被突破。此后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后金军队用手刨,用嘴啃,用牙咬,都毫无效果,还搭上了努尔哈赤先生的一条老命。这是一个科学、富有哲理而又使人绝望的防御体系,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弱点。锦州,辽东重镇,自古为入关要道,且地势险要,更重要的是,锦州城的一面靠海。对于没有海军的后金而言,这又是一个噩梦。这就是说,只要海运充足,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被围得水泄不通,锦州也是很难攻克的。

        既然难打,能不能不打呢?不能。

        我的一位家在锦州的朋友告诉我,他要回去十分方便,因为从北京出发,开往东三省,在锦州停靠的火车,有十八列。

        我顿时不寒而栗,这意味着,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要到辽东,除个别缺心眼爬山坡的人外,锦州是唯一的选择。

        要想入关,必须攻克宁远,要攻克宁远,必须攻克锦州,要攻克锦州,攻克不了。

        当然,有人会说,锦州不过是个据点,何必一定要攻陷?只要把锦州围起来,借个道过去,继续攻击宁远,不就行了吗?

        是的,按照这个逻辑,也不一定要攻陷宁远,只要把宁远围起来,借个道过去,继续攻击山海关,不也行吗?

        这样看来,努尔哈赤实在是太蠢了,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就没想到呢?

        我觉得,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去洗把脸,清醒清醒。假定你是努尔哈赤,带了几万兵,到了锦州,锦州没人打你,于是,你又到了宁远,宁远也没人打你,就这么一路顺风到了山海关,准备发动攻击。我相信,这个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锦州和宁远的军队已经出现在你的后方,准备把你一锅端——除非这两个地方的守将是白痴。现在你有大麻烦了,眼前是山海关,没准儿十天半月攻不下来,请屁股后面的军队别打你,估计人家不干,就算你横下一条心,用头把城墙撞破,冲进了关内,抢到了东西,你也总得回去吧。

        如果你没长翅膀,你回去的路线应该是山海关—宁远—锦州……看起来似乎比较艰难,不是吗?

        这就是为什么曹操同志多年来不怕孙权,不怕刘备,偏偏就怕马腾、马超——这两位先生的地盘在他的后方。

        这就是孙承宗的伟大成就,短短几年之间,他修建了若干据点,收复了若干失地,提拔了若干将领,训养了若干士兵。

        现在,在他手中的,是一条坚不可破的防线,一支精锐无比的军队,一群天赋异禀的卓越将领。

        但对于这一切,努尔哈赤并不清楚,至少不十分清楚。

        祖大寿、吴襄、满桂、赵率教、毛文龙以及袁崇焕,对努尔哈赤而言,这些名字毫无意义。

    在后金的军队中,最优秀的将领无疑是努尔哈赤,但正如孙承宗一样,他的属下,也有很多相当厉害的猛人。而在这些猛人里,最猛的,就是八大贝勒。

        失败的叹息

        所谓八大贝勒,分别是指代善、阿敏、莽尔古泰、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

        在这八个人里,按照军功和资历,前四个大猛,故称四大贝勒,后四个小猛,故称四小贝勒。

        其中最有名的,无疑是两个人,皇太极、多尔衮。但最能打仗的,是三个人,除皇太极和多尔衮外,还有一个代善。

        多尔衮年纪还小,就不说了;皇太极很有名,也不说了;这位代善,虽然年纪很大,且不出名,但很有必要说一说。

        事实上,大贝勒代善是当时后金最为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此人非常勇猛,在与明朝作战时,经常身先士卒,且深通兵法,擅长伏击,极其能打。因为他很能打,所以努尔哈赤决定,派他出去打,而打击的对象,就是锦州。当代善率军来到锦州城下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是个结结实实的黑锅。首先锦州非常坚固。在修城墙方面,孙承宗很有一套,城不但高,而且厚,光凭刀砍斧劈,那是没指望的,要想进城,没有大炮是不行的。大炮也是有的,不过不在城下,而在城头。

        其实一直以来,明朝的火器水平相当高,万历三次征打日本的时候也很经用,后来之所以荒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万历前期,皇帝陛下精神头足,什么事都愿意折腾,后来不想干了,天天躲着不上朝,下面也开始消极怠工,外加火器工作危险性大,吃力不讨好,没准儿出个安全事故,是很麻烦的。

        孙承宗不怕麻烦,他不但为部队添置三眼火铳等先进装备,还购置了许多大炮,尝试用火炮守城,而锦州,就是他的试点城市。

        虽然情况不妙,但代善不走寻常路,也不走回头路,依然一根筋,找人架云梯、冲车往城里冲。

        此时的锦州守将,是赵率教,应该说,他的作战态度是很成问题的。面对着在城下张牙舞爪、极其激动的代善,他却心平气和、毫不激动,时不时在城头转两圈,放几炮,城下便会迅速传来凄厉的惨叫声。在赔上若干架云梯、若干条性命,仍旧毫无所得的情况下,代善停止了进攻。

        虽然停止了进攻,但代善还不大想走,他还打算再看两天。可是孙承宗似乎是不欢迎参观者的,代贝勒的屁股还没坐热,就得到一个可怕的消息,一支明军突然出现在自己的侧翼。

        这支部队是驻守前屯、松山的明军,听说客人来了,没赶上接风,特来送行。在短暂的慌乱之后,代善恢复了平静,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有信心击退这支突袭部队。可他刚带队发起反击,就看到自己屁股后面烟尘四起:城内的明军出动了。这就算是腹背受敌了,但代善依然很平静,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很有信心。

        然后,很有信心的代善又得知了另一个消息——宁远、中前所等地的明军已经出动,正朝这边来,吃顿饭的工夫也就到了。

        但代善不愧是代善,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非常自信、镇定地作出了一个英明的判断:快逃。

        可是来去自如只是一个幻想,很快代善就发现,自己已经陷入重围。明军毫不客气,一顿猛打,代善部伤亡十分惨重,好在来的多是骑兵,机动力强,拼死往外冲,总算奔出了条活路。一口气跑上百里,直到遇见接他的二贝勒阿敏,魂才算回来。

        此战明军大胜,击溃后金军千余人,战 后清点斩获首级六百多颗,努尔哈赤为他的试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孙承宗督师辽东的几年里,双方很有点儿相敬如宾的意思,虽说时不时搞点儿小摩擦,但大仗没打过,孙承宗不动,努尔哈赤亦不动。

        可是孙承宗不动是可以的,努尔哈赤不动是不行的。因为孙大人的任务是防守,只要不让敌人进关抢东西,他就算赢了。努尔哈赤就不同了,他的任务是抢,虽说占了挺大一块地方,但人都跑光了,技术型人才不多,啥产业都没有,据说有些地方,连铁锅都造不出来。孙承宗到辽东算出差,有补助,还有朝廷送物资,时不时还能回去休个假。努先生完全是原生态,没人管没人疼,不抢怎么办?

        必须抢,然而又不能抢,因为有孙承宗。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形象代言人——山姆大叔。这位大叔的来历就不说了,他的具体特点是面相端正,勤劳乐观,处事低调,埋头苦干,属于那种不怎么言语,却特能干事的类型,是许多美国人争相效仿的楷模。

        孙承宗就是一个山姆大叔型的人物,当然,按年龄算,应该叫山姆大爷。这位仁兄相貌奇伟(画像为证),极富乐观主义精神(大家都不干,他干),非常低调(从不出兵闹事),经常埋头苦干(参见前文孙承宗业绩清单)。刚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压根儿就瞧不起孙大爷,因为这个人到任后毫无动静,一点儿不折腾,什么一举荡平、光复辽东,提都不提,别说出兵攻击,连挑衅斗殴都不来,实在没意思。

        但慢慢地,他才发现,这是一个极其厉害的人。

        就在短短几年内,明朝的领土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从关外的一亩三分地,到宁远,再到锦州,在不知不觉中,他已收复了辽东近千里土地。

        更为可怕的是,此人每走一步,都经过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趁你不注意,就刨你两亩地,每次都不多占,但占住了就不走,几乎找不到任何弱点。

        对于这种抬头望天、低头使坏的人,努尔哈赤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大踏步地前进,自己大踏步地后退,直到天启五年(1625)十月的那一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ox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