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由是最近好几个群说起了各种的教育流派,什么青春语文、诗意语文、深度语文、本真语文、真语文之类,反正清单非常长,直接的因由是老崔(崔俊杰)早上贴来一段话:
需要提出新名词之前,总是会把旧有的描述得一团糟——这种套路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用证明新名词自身的合理性。其实不外乎“你看你有病了,我这里正好有一种新药能治你的这个病”——至于是不是药,对不对症,卖新药的人不管。要有知识差,才能入侵另一个人的头脑——这道理很多“名师”都知道的,所以肯定要拿多数人不明白的东西在人眼前晃一晃,这招在过去算命的术语中叫先千后隆。——“再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啦,再不学习就成老古董啦,再不学习就输在起跑线上啦……不过,别着急,我这里正好有这样的法宝,别人我都不告诉他。”
看完老崔这段话,我竟然首先想起来的不是骗子的可恶,而是伽利略,我想起了伽利略规划。
伽利略之前,希腊科学家曾致力于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例如亚里士多德曾花费大量时间去解释为什么空中的物体会落到地上,伽利略之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多说法:有家园说,认为任何物体都有一种回家的冲动,认为轻的物体家在天上,重的物体家在地上,扔出去的石头的家在地上,石头受回家欲望的驱动,就会落在地上;也有恋爱说,认为相恋的物体会有拥抱在一起的冲动,扔出去的石头恋着大地,所以它会受这种欲望的驱动,拥抱大地。伽利略第一个认识到关于事物原因与结果的玄想不能增进科学知识,无助于人们找出揭示和控制自然的办法。伽利略提出了一个科学规划,放弃对原因的追寻,转而去对事物进行精确的描述。这个规划包含三个主要内容:第一,找出物理现象的定量描述,并使它们能包含在数学公式中;第二,分离出并且测量最基本的现象的性质,这些在公式中就是变量;第三,在基本的物理原理基础上,建立起演绎科学。
想起来伽利略规划,便对伽利略有了一层更加的敬意。今天早上猛然对伽利略规划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如果不理解伽利略规划的深刻含义,学术研究就弄不到点上,基督信仰也信仰不到点上。
学术研究是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事物,而不是去急着创造一个新的什么东西。以教育研究来说,教育研究是为了促进对教育的深化理解和认识,进而在此基础上找到更好的应对策略,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研究,却在一个个走马灯一般赶场子换旗帜,创造新名词。比如某知名教育专家倡导的“深度学习”,原本是一个IT行业的概念,属于人工智能的一种。也许是这个词中含有“学习”这个词吧,就被我们的专家自然地拿到教育领域当中来了,然后对深度学习以各种的定义:
定义一:深度学习体现为学生致力于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如广泛阅读、交流互动、资源整合、系统思考、情境学习等,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定义二:深度学习是指新知识的获得或技能的掌握必须经过一步以上的学习过程和高水平的分析与加工,学生才能以改变思想观念、自我控制力或行为的方式来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定义三: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定义四:深度学习是一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
定义五:深度学习的实质是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也是复杂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过程,须对已激活的先前知识和所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和精细加工,即从觉知、分析到综合、应用、同化和加工,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定义六: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进行深度的信息加工、主动的知识建构、批判性的高阶思维、有效的知识转化与迁移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定义七: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相对,浅层学习就是接受知识,而深度学习不仅如此,而是创造和运用知识,即在迁移和运用中学习新知,让学习变得富有意义和更高品质。
其中第七个定义就是某著名专家的定义。
任何一个概念的定义(也就是内涵的界定),需要能够形成对其它概念的明确区分,但我对这众多的概念反复地比较,没发现所谓的“深度学习”与没有“深度学习”这个词语之前的学习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差异,也就是说把深度学习的这些所谓的内涵放到任何一种学习中去,似乎都是学习所应该达到的要求,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就认为学习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此看来,所谓的“深度学习”这个概念,其实经不起推敲,无非是新造了一个名词而已。任l按照奥卡姆剃刀原则,这种没有自己的本质内涵,不能够与别的概念之间构成有效区分的概念就不应该存在,众多的概念之中应该只保留最简洁的那一个。
不禁令人生疑的是炮制类似教育领域的“深度学习”这类概念的“专家”到底是学术能力不足呢?还是根本就不知道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亦或是明明知道但为了商业需要而树立的一个商业品牌?如果是能力不足,不知道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我建议跟我一样好好领会一下伽利略规划,而如果是树立的商业品牌,那请你不要再以学术探讨的姿态来进行你的商业推广,商业推广不丢人,关键是要东西好,质量过硬。
信仰方面,基督教是因信称义,以信求知,发现神的恩典,经历神的恩典。但是如何发现神的恩典?伽利略规划则实实在在地指出了一条发现神的恩典的途径。伽利略规划的一个基本的信仰是上帝按照某种法则创造了这个世界,通过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世界运行的法则,就可以亲近上帝。也就是说,发现神的恩典,需要竭尽理性认知的努力,而不是躺在灵性的恩典认识论借口上拒绝付出认知上的努力,连一些基本的概念都说不清不理不明白却在嘴里叼着各种大词唬人,当你追问他的概念时,他却说“知识分子的臭毛病,读书,读成了概念。”而他转过头来批评别人“一句话说出几个自己都搞不明白的名词”。
说白了,中国的这群假基督徒们,其实是躺在信的门槛里面(不是外面,他已经信了)等着神的恩典(这和老太太拜菩萨求孙子一个样),但是拒绝用理性努力去发现神的恩典。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笑话:发生洪水了,有个基督徒被淹在水中,此时过来一艘船要救他,他说不用,上帝会来救他,第二次又有这样的机会,他还是说上帝会来救他的,如此三次,他最后被淹死了,淹死的他来到了上帝面前,生气地质问上帝为什么不来救他,上帝无奈地说我都三次派人来救你,你都拒绝了,你还能怨什么?上帝派了那么多的哲学家、逻辑学家、科普作家以及掌握这些知识的使者来拯救这群假基督徒的认知,可这群假基督徒就是拒绝付出一点认知上的努力!
其实说白了,这两类人有个共同点,学术也罢,信仰也罢,其实都只是生意的外衣罢了!
看惯了人的虚伪,就会对伽利略这类干净的灵魂产生敬意,也会对狗的单纯产生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