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专栏对我而言:它应该是工具,不应成为奋斗场,让我全身心投入;它应该是高屋建瓴时的星光,不应成为支撑身躯的脚手架,让我交出所有的安全;它应该是仰望星空时的路灯,不应成为那颗耀眼的明星,让我可能陷入脚下的泥潭。
订阅“得到”已经一年有余,可以说,自从它出生,我就订阅了。同时我也基本是李笑来老师《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第一批订阅用户,在李笑来老师那里收获巨大。关于在这个专栏的学习与成长的事,写过不少文字,一直还没能整理成“成长记录”。这一篇也不是。
最近有一段心理波动的心理历程。我发现自己很难赶上某些订阅用户的“成长”,于是开始焦虑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别人行,为什么别人能够做那么好,而我却不行却不够好?下班很晚回来,还在想着怎么努力追赶(却忘记了下班经常很晚,硬伤),直到看到娜些年华写的成长记录,我才发现,我在比拼“成长”方面永远不可能赶得上她。
请注意,上面的“成长”是加了引号的,它有着特殊的含义,专指短期内直接借助“专栏的力量”获得快速成长率的成长。
而我,显然不能。因为我是个有着时间饱满的工作的职场人——一名手机研发工程师。
我能做到的是,将专栏里面学到的知识理念和价值观运用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以求得职场上的快速成长,求得为自己做的产品注入新的亮点,让消费者体验到更加惊艳的科技和美。我不应做的是,另辟蹊径分散精力,将刚刚加入职场的热情过多地消耗到非战略聚焦点上,将自己谋得的不错的职位置于危险的境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抹上冷冷的一笔。
我想,专栏对我而言:它应该是工具,不应成为奋斗场,让我全身心投入;它应该是高屋建瓴时的星光,不应成为支撑身躯的脚手架,让我交出所有的安全;它应该是仰望星空时的路灯,不应成为那颗耀眼的明星,让我可能陷入脚下的泥潭。
关注自己,了解自身,对你和我而言,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同。弗吉尼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下如曾经给过年轻人建议:避免“从众心理”,比如不要一窝蜂地都去创业,要了解自己,然后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并把它做好。“
以上是“得到”免费知识专栏“猜你喜欢”里说的。免费的,不一定就比付费的价值小,看你的注意力放在了哪里。并且,笑来老师说过,一切知识都必然走在免费的路上。至于以上谈到“创业”,笑来老师专门有讲,还记得吗:《关于创业的选择》。
以上心理历程所得到的结论,也只是暂时的,并非“永恒的真理”,这世上还没有什么永恒的真理,当然,也包括这句话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