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
当我带着家中小娃游览自然博物馆时,在进馆的第一个展厅里就会看到这个问题。
我们顺着展厅的游览线路会看到历代天文学家对宇宙的探索,看到天外飞来的陨石,看到著名的米勒-尤里实验......仰望完星空,我们便会回归大地,深入海底,从三叶虫看到远古海洋生物、深海的奇异物种、猛犸象、恐龙、巨鲸、水母、各类飞禽、昆虫......观看非洲大草原上的气候变迁、观察雨林中各类奇异昆虫的特性、了解人类走出非洲的坎坷、感受近代动物灭绝的忧伤,学习不同物种间的相克和共生。一番游览下来,对于生命最直观的感受是复杂。复杂所以多样,多样所以缤纷。而在这过程中,却又生出些许优越感,毕竟我们还活在这个世上,其他生物的故事还是由我们在讲述。
王立铭老师也讲生命是什么,采用的可不是自然博物馆的展览逻辑。生命的确复杂又多样,可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却又具备核心逻辑。生命的发展需要有能量供给,要能够繁衍(进行自我复制),当第一个可以转换能量以进行自我复制的细胞出现时,生命的演化就开始了。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细胞之间的黏连不仅仅是提升了体积以增加存活率,还意味着细胞间分工协作的开始。分工意味着多样性,不同功能细胞间的组合就形成了世上的各种生物。也是由于分工,细胞才会更加多样,几亿年的演化下来才会产生神经细胞能够驱动运动、学习和形成记忆、产生语言、开始有自我意识、开始探索自由意志。
读王立铭老师的这本《生命是什么》最直接的感受是对生命的敬畏,对我们身体内那些渺小细胞的分工协作、高度配合、辛勤运作感到不可思议。虽然是本讲生物学的书可又有很多哲学性的思考,也让我很受启发。
比如说:
- 无性繁殖的好处在于遗传物质的统一,高度适应当下的环境气候。可由此带来的缺陷也很明显,一旦外界条件改变,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为此生物体的应对策略是采用遗传错误率较高的有性繁殖,增加变异的基因,以对抗外界条件的改变。这和我们如今提倡的“跨界思维”是不是如出一辙?
- 蜂巢里女王蜂和工蜂在幼虫的时候其遗传性状完全一样,之所以会成长为女王蜂其实是工蜂喂食的结果。被当做女王蜂培养的幼虫吃的是蜂王浆,而其他幼虫吃的是蜂蜜。可以说女王蜂是工蜂随机选取的。这么看来随机性真的很重要。
- 从集体层面来看细胞间的分工是好事儿,因为这样做提高了生存效率。但从细胞这个单一个体来看,就坏事儿了。凭什么被剥夺繁殖能力?凭什么只能有有限的生命?必然会有不安分的细胞起身反抗,变异成能够自身繁殖的细胞,肆意自我复制。可这样一来对多细胞集体来说就是坏事了。比如癌细胞。所以个体和集体间的利益冲突是一直存在的。
......
对生命问题感兴趣的朋友推荐阅读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