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好书共读之《我就是不想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你,真的认识你自己吗?
我们总是习惯于了解别人,却往往忽略了认识自己。
书中介绍了一个“周哈里窗”理论,窗指一个人的心就像一扇窗,“周哈里窗”展示了关于自我认知、行为举止和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之间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前提下形成的差异。每个人的自我由四部分组成,我们对这四个部分了解得越多,对自己认识也就越深刻。
一是“开放的我”,这部分是我们与周围人都认同的自我。
二是“盲区的我”,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部分。
三是“隐藏的我”,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
四是“潜在的我”,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和开发的,比如自己还不意识到的潜能或天赋。这部分如同藏在海水下的冰山,如果发现,将能量巨大。
我们要做的,就是拓宽“隐藏的我”,开发“潜在的我”,打破“盲区的我”,这样才能塑造更好的自己。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通常很容易陷入空虚、迷茫之中。可能无法融入身边的生活,对一切都毫无兴趣,缺乏情感体验。有时可能通过游戏等填补生活空白,而忽略别人的情感需求。试想,自己都无法感知内心的情绪体验,对于他人的情感需求,则更难理解和满足。
一个人越是了解自己,体察自己,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就越能真正地去了解别人,看清别人。看不到自己的需求,不了解自己需求的人,也没有能力看到别人的需求,真正了解别人的需求。
就如同镜子,如果是模糊的,又怎么能照清别人呢?
心理学家塔莎欧里希曾经提出过一个“洞察七柱”的理念,如果一个人想成为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需要具备以下七方面的洞察力。
一,对自我价值观的洞察。这能帮我们定义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为自己行为的评估提供标准。
二,对自我热情的洞察。清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是什么。找到自己所爱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寻觅的过程中,越来越接近它。
三,对自我抱负的洞察。抱负与所定的目标有所不同,仅有目标不能通向真正的洞察。与其问自己,“我想实现什么目标”,不如问自己“我想从生活中获得些什么”。有目标是好事,但目标没有实现或已经达成,都会给人失落感,但抱负是持续的,永远性的,每天都能给你新的激励。
四,对自己与环境匹配度的洞察。了解在什么环境下,自己是最舒适、最开心、最有动力的,这样让我们事半功倍,每一天都过得充实。
五,对自己行为模式的洞察。让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持续性和一致性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模式。一种行为的发生,比如有天发现自己说话尖酸刻薄,要洞察这是是一直的行为,还是被同事激怒所致。
六,对自我反应的洞察。人在不同情境下思想、感受和行为会有不同的反应。洞察出自己的反应模式,是正常,还是易激怒等等。
七,对自我影响力的洞察。 人是群居性动物,每个人的行为,可能有意无意给他人造成影响,明白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也是自我觉察的标志之一。
如何更好实现自我觉察?可以从一个问题开始:当你感到不安、烦燥、抑郁、愤怒、害怕、担忧、愧疚、焦虑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是看看电视刷刷手机找朋友聊天,转移自己注意力吗?不,这只是暂时的逃避,真正要做的,是学会面对情绪。选择面对,就是自我觉察的第一步。然后,慢下来,静下来,觉察每一个情绪出现时,自己是在害怕什么,担心什么。
情绪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恐惧在牵引着,一旦被触发,将延伸出许多的愤怒、害怕、焦虑等情绪,才会驱使我们做出某些行为,以预防害怕的事情发生。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接纳,接纳所有情绪背后的恐惧,不去抗拒,不去评判。也许问题还在发生,但不会再给我们带来困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