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①美之为美,斯恶②已。皆知善③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④,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①知:从口从矢。本意,有口口相传之意,这里取其本意。
②恶:本意是,过,即过失之意。过,即過,从辵从咼,咼,口戾不正也。此句里面的“恶”字,是指夸夸其谈的不正当的话。
③善:本意和美相近,都和羊有关。在六畜中,羊主给膳,所以羊大为美。善,从羊从言。古代羊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善也有吉的意思。
④始:又文“辞”,辞,本意为讼。辭,左边偏旁为理的意思,右边的辛字,古体同辜,辜同辠,辠同罪。即陈述理论一个人的罪行,为讼。“万物作焉而不辞”,就是万物生生不息,天道不会横加干涉,任意指讼。
注:直译与解读均来自于网络,由网友观点整合而成,非原创。
【直译】
天下人都在口口相传,以美为美时,那一定是言过其实了。天下人都在口口声声说某种行为很高明时,那一定不是真正的高明。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与后相伴相随。
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应对世事;圣人施行不用政令的教导。化生万物而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功成名就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解读】
这句话,后世注解的很乱的在恶字上面。很多人为了和前面的美相对应,就把恶理解为丑,这是乱解经。
道德经全书中,出现的善字,无一处是指我们口头所说的善良之意。正确理解“善”字,要从其本意讲起。善和美相近,两个字都和羊有关。在六畜中,羊主给膳,羊大为美。羊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善有吉的意思。
在上一章谈到过,人行于大道,谓之德。在道德经中,善是用来评价一个人的德,是不是保持行于道上。须臾不离大道,则此德为善,反之则为不善。打个比方,道为公路,德为车技,怎么评价一个人的车技呢,那就是用善字来评价,擅长开车的,车技高明的,就是善,反之则为不善。
流俗的人伦琐碎认为善生善、恶生恶等。这在道德经看来是妄人之说,道德经不承认这种流俗意义上的善恶。不少的人在解读道德经时,误入歧途,将道德经解读流于庸俗化。
有无相生: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可通过质能方程和大爆炸理论来理解它。质能方程,核爆炸以有生无,把有质量的物质转化成无形的能量。宇宙大爆炸以无生有,没有质量的纯能量,转化成可见的有质量的物质。
难易相成:不存在绝对的难,也不存在绝对的易。难和易,都只是参照对比出来的。
长短相形:没有绝对的长,也没有绝对的短,长只有和比自己短的相比,才能成其长,短只有和比自己长的东西相比,才能成其短。
高下相倾:没有绝对的高,也没有绝对的下。有比高更高的,有比下更下的,只有在互相的参照中,才有高下之分。
音声相和: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没有脱离音色的旋律,也没有脱离旋律音调的音色。音声一起,才能相和。
前后相随:没有绝对的前,也没有绝对的后。只有在万物之间互相参照的情况下,才存在前后关系。
文中用了很多排比,都是在阐述一个道理:万物皆可相辅相成,观察结果取决于参照系,没有恒定普适的参照系。
万物作焉而弗始(不辞):通俗的说,就是万物生生不息,天道不会横加干涉,让万物自然而然地繁衍生息吧,没有什么是对的错的,无须加以规整。也没有谁是生而有罪的,所以天道不会对万物的生息加以指讼。
天道生化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繁荣万物,而不依赖万物。万物的演化结果,也从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占据它们。正因为天道生育万物却从不占据它们,所以,万物和天道永远不会互相背离,一切才可以生生不息,才可以永恒。
圣人治理国家,教化百姓,亦应如此。
【叨叨叨】
阅读包括《道德经》在内的一切古籍的最大障碍是文字语境。
《道德经》作于2500年前,我们今天的生活已与2500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与古人大相径庭,所以在阅读时很容易望文生义,不可避免地用现在的思维去思考,从而造成对经典作品的误读。
误读经典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哪怕是古人,也会因现实因素和个人认知能力而有意无意地曲解经典。一部著作,尤其是像《道德经》这样蕴含深刻思想的哲学著作,我们难以窥其全貌,仅仅凭借纸面文字去参透2500年前最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
古往今来为道德经作注的文人学者数不胜数,但实在能力有限,不能遍览,我的解读大部分内容都引自一位网友,这位网友的观点之所以为我所信服、所接受,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对文字的“清洗”。
经过千百年的岁月变迁,这部古籍中很多文字本义都流逝了、更改了,我们喜欢先入为主地用现在的思想来理解,往往会掉进误读的坑里,我最需要做的就是将文字放到原来的语境中,还原它的本意。
比如书名《道德经》中的“道德”二字,绝非如今我们口头所说的思想道德之意,“道德”分为道和德,所以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
道是什么,上一章已解读过了,有“常道”、“天道”和“德道”三个层面。德是什么,就是须臾不离大道的品质为德,离了道就是不德。
本章中的“善”亦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后面章节中出现率非常高,如果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善良,那就大错特错了。善是对德的评价,德合于道即是善,明道遵道,用之于治人治世,便是善,反之便是不善。
解读中的比喻也十分精妙,道就是一条路,德是车技,擅长开车,无论飚到多少迈都不翻车,即使山路十八弯仍稳得一批,这就是善。善即擅,懂得大道的底层逻辑,并擅长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创建理想社会,就是善。
无论阅读什么作品,保持与作者同频,尽量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更深入地读懂作品。对于这部伟大的著作,不奢望能够读懂多少,只要不离大谱就很不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