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去上海,接触到的第一个书店就是泰晤士小镇的钟书阁,那时候本是收到了钟书阁的面试邀请,想要去看看这个最美书店,于是就和康喵喵从长沙到上海,坐了2个多小时的地铁,去一睹芳容。看着地铁从地下开到地上,再从地上回到地下,看着一路上的房屋由高到矮,再由矮到高,内心也是变得很忐忑,喜欢上海这座城市,但是不想一开始就只能成为它的边缘,所以去了钟书阁也是一日游,并没有如约去面试。但是那时候还是因为看到这样一座书店感到很开心,看到地板上,楼梯间满满都是书的感觉真的很棒,想要被喜欢的东西围绕。只是相较于之后接触到的独立书店,钟书阁的商业气息就要浓很多,商业社会里,或许这样的商业模式能让实体书店得以很好的存在,能让资本社会里的我们在城市里有一个暂时栖息的地方,而钟书阁的这种形式和今天去的言几又很像。
言几又 卢湾区湖滨路150号湖滨道购物中心B1言几又,在上海企业天地店又叫“今日阅读”,位于湖滨路150号的B1层,它宽敞、明亮、舒适、公共又独立。它通过高大而丰满的书架搭起了一个空旷的空间,在这个共同空间里有沙发、有桌椅,书店里有附带的咖啡,也会有很多文艺周边,书店本身会有很多书籍推荐和书籍活动。恰好待到了晚上七点,看到了它也会放映电影。好像现在的书店也开始用各种方式取悦大家,希望能用这些让大家多停留一些,用这些让大家集聚。可能这是现代都市人一种心理需求吧,我们都在小小地格子间里做着份内的工作,在这样紧张而快速地都市节奏里,我们不敢和身边的人寒暄,不敢在办公室聊八卦,聊生活,都渐渐地隐藏起自己内心的渴求,于是我们更加需要这样的空间来放置自己。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不用说话,不用害怕被窥探,不用带着标签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在这样的空间里,感觉自己被这个城市接纳。
然后,在偌大的上海,我也接触过一些真正将生活融于书籍,将书籍作为生活的书店人。
【诗集】,从读书会的一个书友那里知道这个书店的,后来有一次参加了他们一个放映记录片的活动,那是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诗集。书屋不大,就一间房的大小,但是好在房顶很高,所以堆满书的房间也没有显得很拥挤。据书店老板说,这间房子是他朋友租给他的,房子有30多年的历史了,陈旧得堆满了故事,在这样的房间里放满了各种与诗歌有关的书,老板自己也会在午后,在深夜,喝着酒抽着烟,坐在窗边写着诗,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很诗意且理想的生活,但是老板却直接告诉我,你们不要把一切情调化,这些是我们日常的生活,我们也会为了生计发愁,也会在书店打地铺睡觉,也会烦闷不知归处。我们常常会犯得一个毛病就是去羡慕别人的生活,羡慕别人去了想去的地方把日子过程了想要的样子,羡慕别人的工作轻松钱多离家近,羡慕别人被爱情滋润被家人呵护,于是开始陷在这种羡慕中停滞不前,开始抱怨自己琐碎的日常,开始埋怨不公平,然后陷入死循环。殊不知,那些把日子过成诗的人是因为他们本就活在诗里。
据我所知,明室现在已不对外开放。【明室】第一次去明室,就是一次涨见识之旅。明室也是在绍兴路上,就在【诗集】的隔壁巷子。明室的主人信佛,于是这个书店一半的空间都是有关佛教的,有汉版大藏经、有珍贵的敦煌壁画以及雕塑的丛书、有佛像有绘画也有唐卡。除了佛教的书籍意外,书屋还有很多关于上海、关于旅行、关于文学、关于建筑的书籍。并且很多书都有很古老的翻译版本。听明室主人说,在冬日的下午,会有一束阳光透过梧桐树和窗户直直地打在房间里的一副佛像图上。这样的画面想想都会觉得好美好。
一间书店,装满了主人的故事与想法。怎么布局,怎么装饰,要放置哪些书籍,怎么运营都是要思考的事情。书店也是主人内心世界的观照,记得明室主人说过,一间书店甚至任何一个空间,都是一种宇宙观的体现,我们把外部宇宙放进这样一个房间里,构成自己内心世界的观照,或许,这也是书店吸引我的原因。我也想有这样一间书店,将内心的自己放进去,这也会是我今后十年或者二十年会去探索和努力地事情。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守住内心的光;无论城市如何发展,有这样的书店的存在就足以让我爱上这座城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