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个孩子为什么?为了老有所养还是人生过程的完满无缺,抑或是满足长辈的延续血脉的美好愿望?
小武的问题
领导安排我组织新一期讲座,社区讲座一般都是养生、保健的话题,偶尔谈谈职场、励志之类的,难得遇见年轻人感兴趣。我拿着一沓测试卷跑社区征集选题的时候,小武找到了我。
小武个子高,健康的小麦色,一笑一口小白牙,帅气阳光又干净。绚烂的阳光刺得我几乎错乱了,这枚帅哥要找我干嘛?他很认真地问我,“能不能办个讲座,谈谈为什么一定非得要小孩?”
我几乎脱口而出,“顺其自然喽!结婚就那个啥啥,然后就有了呗,然后就父母了呗。”
小武一脸苦相,“你这么想的,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能不能问问别人怎么想?”
还要怎么想?
我开始好奇他是怎么想的了。
小武,婚后五年,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做了父亲。原因出在他爱人身上。于是二人选择人工受孕,尝试了五次,每次心怀忐忑地到北京去,困窘不堪地回来。孩子成了横亘在两人之间最大的障碍。两个人的世界,简单而美好。饭菜简单,衣着随意,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小武太不想当这个爹了,他受不了母亲不经意的唉声叹气和邻居们略带异样的眼光,家里偶然爆发的争吵也大多和这个孩子有关。要这么个孩子就这么重要吗?
王姐的儿子
隔壁邻居王姐的儿子刚刚回国,他去美国留学五年,利用假期回国。他回国之后,没有住在我隔壁,而是选择和朋友住青年旅社。模样也不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了,长发飘逸,墨镜遮住大半张脸,手臂上的刺青格外扎眼,处处都显出异国腔调。
王姐万万没有料想到,千辛万苦送儿子出国之后,居然换回来一个全然陌生的洋孩子。王姐想要看到的儿子能够带来的荣耀只换来儿子的不解与嘲笑。传统意义上的亲情不复存在。
多数人都同意,美式教育尊重孩子的个性,学习过程轻松愉快,学习、读书、生活之间容易得到均衡的安排,孩子长大之后自我认同感强,比较自信。不过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通常个人意识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一般不会认可父母的价值观念,留学归来之后,不愿意再回到父母身边或者继承家业;另外就是嫁娶的对象和年龄职业的问题,通常会引发争执。
其实如果选择让孩子在孩子接受美式教育的熏陶,就不应该期待孩子长大以后会拥有传统的文化观。
孩子越小送出去,发生价值观冲突的可能就越大;中学阶段出去的孩子,反而卡在中间,好像两头都找不到扎实的归属管。
就父母来说,已经不会期待孩子长大以后要听从父母的的安排,因为社保体系的的逐步完备,父母经济上的独立与自足,也不会像老一辈人一样,苛求子女的孝与顺,但是多少也还是希望与儿女之间的基本观念不要落差太大,地域上的差异逐步演变成沟通上的困难。
生孩子不奢求反哺,但愿亲情的不断延续。
选择孩子到国外读书,家庭生活势必要牺牲掉,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很多事情错过了是没有办法挽回的。一定要选择的话,选择保持完整的家庭最重要。
如果是我的选择
到小武的问题,孩子是因为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女相爱,结合而来的纽带。有了孩子,两人身份会更加多元,单纯明快的小家庭逐步向复杂的大家庭演化;不论情愿不情愿,都要抚育孩子的当中,逐步暴露自己幼年成长的印痕,暴露的同时也是重新审视自己、治愈伤痛的最好的途径(当然要足够的成熟和强大);有了孩子,两个人的爱情逐渐转化成为亲情,在美貌逐渐失去颜色、事业逐渐开始停滞的中年,重新焕发出希望与活力。
我的建议是,能生孩子的时候请趁早,千辛万苦地生个孩子,在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小生命向你微笑的时候,你遭的苦受的罪在那一瞬间统统抵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