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是这样的:
唯一不变的是在变化。
这是运动的观点。这是客观的。
符合物理中的一切物质在运动的。
其实主观上人的观点也是在变化的。后知后觉的变化,可能伴随着人的一生的成长与修行。
这一点让人们也要学会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优点。
同时也要接纳孩子的缺点和优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不断里做着整合。
家庭教育学院里应该是情感和生活的培育,而不是硬生生的成绩教育。
首先让培育孩子的生存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这些才是长久的发展能力与奔跑能力。
孩子打小就让他们动起手。给孩子试错的时间和空间。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吧。
一位宝妈找到了幼儿园的园长毕恭毕敬小心翼翼地对园长说:
我接到孩子的时候看到孩子左脚穿着右脚的鞋,感觉很不舒服,别扭得不得了……
哦,原来是这样的:宝妈,让园长提醒保育员给孩子把鞋穿正。
宝妈没有直接面对这个问题,怕的是保育员给孩子穿小脚鞋:给孩子脸色看。
因为唯独他家的孩子脚上的鞋穿反了,也就是说,别人家的孩子的鞋都穿正确。
园长巧妙地回答:我们的老师要做陪练式的老师,而不是保姆型的老师。
做教练型的老师有培训孩子的动手能力,行动能力,以及养成孩子参与的习惯,让孩子体会到自我价值观感和归宿感。
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做陪练型的父母,而不是保姆型的父母。
做陪练型的父母,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感,并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培育孩子的长期的有效的价值感并带来了无穷的自信。
做保姆型的家长即累坏了家长自己,又破坏了亲子关系。因为这样的家长总是控制操纵孩子。
“我还要上班了,快点穿衣服!”家长一手拿着孩子的衣服,一边急忙地催促孩子。看那架势,可能还有揭起孩子的被子的架势……
家长指责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这样的一幕又一幕可能在家庭教育中经常上演。
家长真的剥夺了孩子的实际操作。
什么是教练型的父母?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穿鞋,系鞋带穿衣服,整理衣服的快乐的感受。
可能前期,家长要付出的多一点,在后期实际操作中家长轻松,孩子快乐。
再次让孩子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不要哭了,大灰狼来了!”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吞没孩子自己的表达情感的能力。
马歇尔卢森堡说:我在大学工作10多年,从来没有人问过我的感受。
感受已被消磨殆尽……
“当我高兴的时候我就大声唱出来……”如同歌里唱得一样。
最后还要说的就是放弃分数教育。
在应试教育下,弱化分数教育是苍白而又无力的。
很可能让家长感觉到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
“分数是教育的命根!”
然而曾经的学霸,工作中的学渣,生活中的弱智,甚至丧失了亲情友情,被生活狠狠地扇了耳光。
上大学的孩子在假期里给家人要生活费,点外卖……
多少亲情的流失都毁于重视分数教育,而弱化了生存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