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说,如果故事过于单薄,光在细节上下功夫,会让人读起来感觉很奇怪。就像小时候写作文时,写母亲在黑夜里冒着大雪背生病的孩子去看病。大家类似的作文看多了,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甚至写完还会被自己感动到。可事实上,这种文章很假,没有太多意义。所以,光有技巧而讲不好故事的话,就很难写出好的作品。
而阿城的小说《孩子王》,文字朴素精炼,故事清晰感人,很多情节首尾呼应,描写得非常细致清楚,是一篇很不错的小说。
一、小说主要内容
小说的开头,用了一段话就写清楚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我”的基本情况。由此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里,作者是知青,在山里待了七年,山里的农活他几乎都会做。在这种情况下,“我”得到通知,被分派到学校去教书。
第二节里,写的是“我”的第一堂课。“我”发现孩子们没有课本,识字不多,阅读理解能力差。班上有个学生叫王福,他却识字很多。他有一个本子,专门用来记生字。“我”认识王福的父亲王七桶。王七桶力气大,却是个哑巴,还有个很难听的外号。来娣的梦想是当一名音乐老师,我们商量好一起写首歌,她还把字典送给“我”用。
第三节,“我”给学生们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字要一笔一划写清楚,二是写作文不能再抄了,要学着把一件事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地写出来。
第四节,学校组织学生进山砍些竹木。王福却说他可以提前把作文写出来。“我”便和王福打赌,如果“我”输了,就把字典给王福。王福为了赢得字典,提前在夜里和父亲进山砍竹子运料,然后在半夜之前把作文写完。“我”坚持今天写不了明天的事,不承认王福赢了,但愿意把字典送给他。王福不要,说他要抄字典。
第五节,山里来了放映队,王福仍坚持放学后抄字典。来娣他们也来了。新歌写好了,大家一起唱了起来。
最后一节写的是“我”的最后一堂课。课上,“我”让学生写他们熟悉的人。王福写的是他的父亲,文章真挚感人。下课后,“我”却因为和学生打赌,不教课文被辞退。小说结尾,“我”带着那本字典,去往王福和他父亲所在的三队。
二、小说的题目、人物分析
小说题目叫《孩子王》。何为“孩子王”?小说里有两句话,一句是“没有字典,当什么孩子王”,一句是“老话说: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子王”。再联系到小说里“我”的职业,自然就明白,小说里的“孩子王”就是老师的意思。
王福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穿一件极短的上衣,胳膊露出半截。裤也极短,揪皱着,一双赤脚极大”。衣服小,不合身,没有鞋子穿,可见王福家里是多么贫穷。但是他却非常好学。“我”第一堂课讲的那篇课文,里面的字有三分之二班里其他学生都不认识,但是王福不认识的字只有3个。
王福的梦想是拥有一本《新华字典》。而他之所以想识字,其实是为了他的父亲王七桶。他知道父亲是个哑巴,常受人欺负。他在作文里写道:“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
看起来是学习的事,可这背后却有感人的父子之情。王福的父亲王七桶很爱儿子,他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王福的勤奋上进,让他觉得生活有奔头,有改变的可能。为了给儿子买到字典,他经常去县里拉粮食。一路上,他要推车、看车,甚至要一个人搬一队的粮食。盼着买到字典时,他是快乐的,忘了劳累。一旦知道县里买不到,他便失落极了,“眼睛异样了一下,笸箩一样的手送下来,似乎觉出一天劳作的累来”。
王福和“我”打赌那次,王七桶从晚上八点就陪着儿子砍竹子运竹子,为的就是给儿子赢得一本字典。失败后,他跟儿子许诺,“将来找机会到省里去拉粮食,看省里可买得到”。带着伤痛的父亲,扛着一袋袋百斤重的粮食,为了儿子想要的字典,做着沉重却微小的努力。可是不管再苦再累,只要能买到字典他都愿意。
可是在那时的山里,孩子们念完初中后其实也没学可上。“我”看到了他们人生的局限,于是只希望帮他们多认字,写好作文,好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用得上。但是,“我”却没想到,学习,对于王七桶、王福这对父子来说,还有别的重要意义。学习,让王福“力气大”,大到能用文化来帮父亲表达,能保护父亲,不让他被人肆意羞辱。
对于在苦难中挣扎的父亲来说,儿子的爱,是他生命里唯一的光,唯一的太阳。也许当别人嘲笑他不会说话时,他会在心里安慰自己,他的儿子识字,他的儿子不会被人看不起。也就是说,王福虽然暂时不能靠学习跳出贫穷的山区,但是学习让他们父子有了力量和希望,让他们能坚强地去克服生活的苦难。
三、写文章要真实、清楚
小说里,“我”首先教孩子们写作文不能抄,要写真实的事情。在真实之上,还要写得清楚。这两点是“我”对孩子们的基本要求。“我”希望他们学点实用的东西,以后虽然成不了文学家,但只要对生活有帮助就行。
其实,阿城这篇小说也写得清楚明白。很多情节都能前后呼应上。比如,“我”对王福的第一印象是他穿着不合身的衣服,而在“我”和王福打赌的第二天,“我”上山看到“穿紧短衣裤的孩子”,“我”就知道那是王福。
作者写的主要事件都交代清楚,有头有尾。王福想要本字典,结尾“我”准备把字典送他。学生不会写作文,后来慢慢会写了。来娣和“我”想写首歌,后来这歌也写成了。“我”不教学生学课文,为此曾被同事好心提醒,最后“我”到底被辞退了。其实作者主要写的事情就这几件,虽然不是大事,却写得很细致,让人看起来清楚明白。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