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满心期待着陆莉丽护航心理工作室的培训干货,可惜上午没顾上,巧妙错过了一个亿,下午的一个亿,搬好小板凳,坐等,聆听。
这是一节关于电影育心育人的讲座。
2005年参加工作的何晓华老师,带领自己的工作室,潜心研究如何以电影作为载体和教具,实现心理课程的研发和教学目标,将老师要讲的话、课堂要呈现的主题、达成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巧妙地借用电影、心理剧或角色扮演,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来。
无论哪一科目的教育教学,最忌讳的是说教,而心理课一不小心上成了思政课,可能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何晓华老师能够上好电影心育课,源于四个热爱:热爱电影,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学,热爱教育。从她的讲座和教学实录中,我们清晰地体悟到了这些。
把一部电影作为一节心理课的素材和教育手段,是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教育技术的。一部电影时长大约90分钟,如何根据教学设计,从电影中剪辑、截取下有用的片段,为教学所用呢?这其中的前期付出,可想而知了。
以前,大约是2014年,我在南通学习了“昆虫小世界”课程,主要是通过开动画片、配音、表演的方式,将只有画面和音乐的动画片,根据各种昆虫主人公的神态、动作、行为等,创编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并通过配音或角色扮演的方式,与动画片同步,再现精彩。学习之后就尝试着上课,发现操作起来,难度极大,它对老师的课前准备要求、教师创作能力、课堂预设及应对等,都有极高的要求。我实际尝试了一段时间,因为课前准备没有达标,所以教学也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
有一本书《36节电影课培养好习惯》,列举了36部电影以及部分操作指南,我还没有尝试过。我想,电影是生活的浓缩与升华,从电影中去挖掘提炼家庭教育、心理成长、习惯养成、友谊维护、家国情怀等素材,应该是个不错的想法和思路,不过恐怕实操起来,难度不小。
写到这里,再回看晓华老师的电影课,不禁由衷地肃然起敬。
学习晓华老师,怀着对教育的初心和赤诚之心,对儿童的爱心,对心理学的敬畏心,对电影及其他新型教学方式的好奇心,以心育心,以爱育爱,在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田野上,开出一朵花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