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藤原智美《迷失:你是互联网的支配者还是附庸》

读藤原智美《迷失:你是互联网的支配者还是附庸》

作者: 蚁叔 | 来源:发表于2020-01-13 13:55 被阅读0次

我”的数据化和数据化的“我”

网络社会,人正在不断地数据化。个人越来越多的信息在网络上被保存、收集和使用。书中举了不少日本和美国的例子,而我们只需要看看自己的淘宝推荐就能明白。虽然有时感觉比较贴心,仔细想想又十分恐惧。生活在网络社会,淘宝清楚我们的喜好,QQ和微信了解我们的心理,手机保存了我们的行踪,百度能知道我们不愿告人的秘密。

更可怕的是,分布在软件孤岛上的零碎信息有进一步整合的趋势。国家、各级组织和企业都有强烈地意愿整合个体的每一份信息,这就是他们口中的“大数据”。我的数据化正在发生,而未来是否会有一个数据化的“我”出现在某个不知名的个人或组织的服务器里?人完全数据化,并直接呈现在他者的视线中,这是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

一切不过是网络素材

网络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大半来自于网络中他者的迅疾回应。说到底,网络是一个信息巨大的集体空间。绝大部分进入这个集体空间的人都在寻求某种回应,而一旦获得回应,便会因与他人的连接获得巨大的充实感。这种感觉让人着迷,沉溺其中。网瘾再也不是小孩子的专利了。为了心中那份或明或暗的期待,我们不竭地在空间、朋友圈等等平台发布信息,点赞评论越多越好,如果是99+或者10万+,那更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几乎所有的软件都具备社交这一功能。

沉迷日久,每做一件事,都要先拍下大量照片或者视频,精心选择再精心编辑,配上喜乐、沮丧或者若有所思的文字,然后发布,等待着别人的点赞和评论。于是,正在做的事成了网络发布的素材。更进一步,为了好的网络素材而特意去做一件事。于是图书馆外、书架旁、咖啡厅、餐饮店、古镇、大街等等都成了取材胜地。城市里新出现了事物,大家蜂拥而去,只是为了拍照、视频,然后发布网络。

过于关注他人的看法,高高兴兴地把生命活成网络素材。每一个沉迷其中的人都该好好思量。

我将无我

迎合网络,把自己的生活变成网络素材,这是失去自我的表现。而网络对自我的干扰、侵蚀不仅在于此。

网络分散人的注意力,消弭个体的阅读和思考。特别是缺少对外在世界和内在自我的独立思考,长此以往,思维必将浅薄。诚然,网络上也有思考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信息。而沉迷网络的人却更容易被却新奇刺激的信息吸引,一个接着一个,心态是急躁不安的。急躁浅薄的人,智慧如何增长?性情如何涵养?

沉迷网络也容易造成情感萎缩。网络信息发布倾向于短文,甚至就是图片和视频。由于急切地想要把一时的所见所想发布到网络上,缺少沉淀、酝酿,这就是情感的枯萎。并且,过于急切也让个人的一切感受在上传网络的瞬间便灰飞烟灭。

为了吸引人的目光,网络上的信息越来越离奇夸张。当一个人大部分时间沉迷于网络的时候,网络信息必定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大部分由越来越离奇夸张的信息塑造,实在令人担忧。因而如何客观看待网络信息,是每一个人应该思考的重大命题。

总而言之,网络空间,其实主要是一种信息量巨大的集体互动空间。沉迷于网络,就是把自我完全消融于这个虚拟的集体中。自我消融于集体,往往预示着个性和创造力的消失。人是社会性动物,集体对人很重要。然而个性和自我也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个体价值的体现,也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

戒除网络,找回自我

网络侵害隐私,消弭自我。我们必须以某种形式对它说“不”。当我们下定决心做某事时,若能用词汇精确其定义,便会增强积极性。为了健康的生活着想,我们不妨在某些时刻“戒网络”。比如每天下午四点后,晚上八点后,戒除网络;或者每个月、每个季度或者每年抽出几天,远离网络。戒网络,与身边的人交流,不带手机散步健身,只带眼睛和纸笔旅行,阅读和写作等等。戒网络,丰满情感,充实智慧,找回自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藤原智美《迷失:你是互联网的支配者还是附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gg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