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你现在不应该做什么什么,而应该做什么什么……
那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又是不应该做的呢?
其实我也不知,我只知内心的富足,仅此而已。
每每这种时候,我定起身,从小木桶取出一团黑乎乎的普洱,重新泡上一泡,听着高山流水置身其中。
听过很多跟普洱有关的故事,无论余秋雨老师的《极品美学》亦或大冰的《好吗?好的》。人有一个特性,原本你一直在使用一个东西,你以为自己只是习惯于使用它,觉得用的顺手、方便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别人说这个东西是真好,你就会从内心生发出一种自豪感,自然也会越发的对它情有独钟。我和普洱的情结由此展开。
前段时间忘了在哪篇文字里提到过它,这足以验证我的脑袋实在不聪明,记忆力不好,很多话说过就忘,很多书读过也忘,唯一一点欣慰,感受力还算可以。总觉得“感受”这东西很奇怪,也很奇妙。会让你不自觉的和周围人事物发生一个连结,或深或浅。
自从听闻过很多普洱的故事,对它就越发喜爱,至于有没有到“迷”或“痴”的境界,很难说。都说,人一定要戒贪嗔痴,想来,茶不是酒,不是烟,关键在于适合。毕竟二十七载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味茶,绝非易事。
结合秋雨老师总结的普洱吸引人原因来看,我早已过了对普洱功效和口味的追随,虽依旧不能及深度,至少会有更多进一步的感受。
喜欢普洱,喜欢它黑乎乎一团,不讲究。假若你也爱茶,可以把家中所有茶放在玻璃罐中,一一品鉴,很明显,普洱不美。可我欣赏的就是它“不美”背后的原因。从“野蛮生长”到“粗枝大叶”,从“蓬头垢面”到“越发光鲜”。这背后,是时间,是长年累月,是无声无息。
单从时间这一点,普洱是经考验的,甚至可以说,正因为有了岁月的沉淀,才会有如此无法言语的厚重。
我们这一代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生活的简单快乐,同时在大家眼中也能够沉稳大气,这个火候太难把握。你可以简单快乐,却不能幼稚无知,你可以沉稳大气,但一定切记不骄傲自大。于是,我们通过形象,通过生活方式和态度,一步步做到让自己觉得舒适。不再急于博得别人认同,不再急于争辩不同声音,不再过于表现自己,不再随大流,不再长期身处喧嚣中……开始慢慢寻找自己的步调和节奏,找寻适合自己的一切。
于是,寻寻觅觅中,我和普洱,就此遇见。自然而然,毫无违和感。
我所喝过的普洱,不是什么经典,排不上“号级茶”,排不上“印级茶”,也排不上“七子饼”,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它们的偏爱。
如果能从普洱茶的口感中,感受到气韵和力度,则在秋雨老师眼中,是最珍贵、最艰深之处。
时柔时刚,开始结束,总会有所不同,这也许和我心境、阅历有关。这不要紧,重要的是,从普洱中感受到自然的静谧和幽幽。
因此,会更加敬畏。
常说,人生需要宽度、广度、高度和深度。依我看,唯有深度最难企及,因为它是灵魂的深度,需要一颗安静的心,一个豁达的人生态度,一个处变不惊的处世哲学。
难,也不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