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胡言乱语之 《乡土中国》

胡言乱语之 《乡土中国》

作者: 追逐季节的旅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1-17 18:13 被阅读74次
    胡言乱语之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这本书对于才疏学浅的我来说,部分章节虽晦涩难懂,但之所以选择这本书,首先因为我就来自社会这一基层—“乡村”。 这本书是写于抗战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变迁激烈的时期,我们的社会不再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西方的思想不断的冲击这我们的社会。人们在旧思想与新思想的的碰撞中。虽然已过了大半个世纪,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从乡土到混凝土,再从混林土到向往山清水秀,每一步都是是中国应该走的路,这数十年的发展证明了一切。但是乡土的特性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根依旧还在。其次,在20世纪40年代这一基层基本代表了国家当时的社会,这本书并不是简单具体的描述这个社会,而是在具体的社会中提炼概念,更好的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接下来我会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与私人关系、长老统治、以及血缘和地缘等章节讲述我的理解与收获。

    乡土本色

    文章所说:一提到乡下人,映入脑海的就会出现“土气”,确实在乡下住,种地是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所以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对泥土的利用也仅限擅长锄地与耕种。于是三大流域基本成为农业区,即使迁徙之后,也会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如来旅行的美国朋友所说:“你们中原的人即使来到了最适合放牧的草原上,也依旧会开垦播种,就如同钻进了土里,看不到其他利用的方式。”对,祖祖辈辈都在耕种,早于土地无法分开,所以受到了土地的束缚,思维固定化,无法看到最有效的利用方式。

    土地对于乡下人重要性是城里人无法体会的,“土”就如同他们的命根,所以在不同的村落都会修建土地庙,土地庙不是随便找一个地方就好,一定要是风水宝地,不仅要考虑朝向,还会考虑风水以及地势,地点选好了,就会考虑时间,早一点晚一点都是不行的,必须在所谓的吉日开工与结束。在他们看来,这样才能保佑一方村民平安,土地创收,风调雨顺。我依稀记得我小时候回乡过年,突然肚子疼,我奶奶就去土地庙带回用纸包的土,说让我喝点就好了,虽说这是一种迷信,但让我领略到“土”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

    农业与游牧或工业是不同的,农业从耕种到收成,就如同稻草人般半身插入了土里,庄稼在那,人也只能守在那里,无法像游牧的人顺着水草择地而居。所以我们经常发现村落的姓氏组成就算上溯几百年可能都没怎么变动过,正所谓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正如作者预测的当人口饱和,土地无法满足乡下人的生活,社会的改变,为了谋生,为了更好的生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发展。年轻的一代离开了故土,去城市寻求机会,留下的只有行动不便的老人与幼儿。

    生活在乡村,每个人都是如此的知根知底,在这个没有陌生人的环境中,有的时候脚步的声音、频率,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是谁,简单的肢体动作,微妙的面部表情,我们就能知道对方的情绪如何。乡里乡亲总会互相帮助,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民风淳朴吧,对比一下目前的城市中人与人的关系,可能小区住几年都不知道邻居的名字,这种现象很常见,城市的人口流动较大,由于工作的原因,人们经常只会在某个地方停留短时间就会搬移,于是造成认识和深度了解的成本变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淡漠。

    二、文字下乡

    当汽车驶来从背后不停按喇叭,乡下人可能会手忙脚乱,比乡下人没有见过城市的世面,不明白如何应对汽车,这并不能说乡下人是愚蠢的,是笨蛋,甚至懂的东西并不比在城市的人少,在智力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而因为在他所熟悉的环境中没有汽车。就好像文字下乡一样,对于乡下人来说是一种新事物。在那项测试中,乡下的孩子与教授的孩子对比,乡下孩子认字肯定比不过教授的孩子,与智力无关,仅仅因为他们没有那种环境,没有能到处看到书籍到处接触字的环境。由此我突然想到刚来厦门时,这是一座垃圾严格分类的城市,作为过去20多年没有垃圾分类没有清晰概念的人,有一次误扔被教育了,但这与我的智力与能力毫无关系。正如乡下小孩也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是田间,他们比教授的小孩的行动力更加快速。我们对环境的认知是有焦点的,我们只会关注我们想关注的,记住我们关心的,其他的只会熟视无睹,所以关于文字下乡,只有被需要,才会存在,不然学过的不加以运用,只是摆设不会长久,终究会在脑海里遗忘。

    三、差序格局和私人关系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在乡下,一般来说家庭都是很小的,但只要是有钱的地主或者官僚阶层,街坊的圈子会无比大。道德与法律依附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于是存在许多双标的人,明明痛恨贪污,倘若是家里人贪污,却帮忙隐瞒。所以说标准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象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

    乡下的社会就是“熟人社会”,由此出现了很多的潜规则,事事讲关系,事事讲疏通,为了办成事,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走关系”,中国的酒文化经久不衰正好验证了一切。我们都心知肚明“ 熟人好办事”。 况且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谁更都愿意帮熟,所以才会出现许多岗位内定事件,才出现许多未达标的项目审核通过,而各项都符合标准的项目被压制。所以说规章制度对于熟人来说就如同一张白纸,仅对陌生人有效。

    四、长老统治

    人来到这个世界,从一个胚胎发育成人,仅仅寄寓这个世界数十年,但从来降落到这个已被设定的世界,作为一个新人,我们还没有创造新秩序的勇气与力量,也没有突破旧秩序的决心,所以我们就被已有秩序制约着。

    我们仅仅是一个孩子,我们按着成人的规则被要求着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正如文章所说: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主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爱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而难过。

    在乡下这个变化很少的社会中,文化是稳定的,我们之所以会让儒家的思想流传这么久,因为在中国这样的乡土文化中,我们的社会结构是按照伦理形成的差序格局,我们遵循礼教,是因为社会变迁不大,礼治就可以维持稳定。我们总遵循着长幼有序,对年长的总是比较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利,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利。我们经常会看到年长的说:我吃的盐比你还多,你不听我的,会吃亏的。或者会说几十年的阅历难道还不够资格教育你吗?但是在变迁的社会中,经验不一定就是有用的,敢于创新有能力的智者才能担当规定的形成,这与年长与否无关。当尊卑不在年龄,长幼毫无意义时,这也就不是乡土社会了。

    五、血缘和地缘

    我们的出生就决定我们的血缘关系,这是我们无法自我选择的,但是在关系的亲密程度上市可以后天选择的,通常来说我们会通过礼尚往来维持相互之间的亲密性,通过人情将相互捆绑,近几年总能看到一些现象:每年工资见长,但积蓄却负增长,人情的来往花费比率巨大。

    文中有一句话: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可能的。确实许多案例告诉我们即使是亲兄弟也要明算账,我们只有将关系暂时分隔开,对事不对人,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交易,但是在我们这个讲究人伦的社会中,我们似乎很难或者说碍于情面去明算账,毕竟人言可畏,对于亲朋,规章制度的建立似乎就不会被重视与遵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在这血缘关系中被模糊化了,似乎你我之间不存在界限。

    生于 斯、长于斯、死于斯?在那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村落,终老是常态,这难道就是所谓的落叶归根?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生于何地,那里就是他的根,他理应留下,即使身处异乡,内心会无比的挂念与内疚。很奇怪我似乎没有这种情怀,奔走于不同的城市一直在寻找,却没有特别的归属感,而故乡仅仅只因为是因为血缘决定的。

    以上仅为我看完的一点感悟,由于这本书确实很经典,即使数十年过去了,提炼的许多观点也依然适用,但由于本书确实专业性太强,由于摄取的知识与阅历都太少,在很多篇章我只能勉强看懂,所以可能段段之间关联性不大。

    末尾附上几张我家乡的图片

    胡言乱语之 《乡土中国》 胡言乱语之 《乡土中国》
    胡言乱语之 《乡土中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胡言乱语之 《乡土中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ji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