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那一天正是腊月二十三,除夕前最热闹的一天。爆竹声不断,而我却在写日记
“生活的声音比一片死寂更能让人沉下心来思考。”我写道。
二
小时候,生活就是老巷子里卖烧饼的吆喝声,既陌生又亲切。陌生在那山东味太浓的腔调,可亲切在烧饼的香味,热闹的街巷,下棋的老头们,还有拉着我逛来逛去的姥爷。
姥爷不下棋,不遛鸟,当然也不忙。他只是喜欢这样的小街,喜欢与他毫不相干的这些熙熙攘攘。后来我们搬出了小巷,住在一处沿街的居民楼里,姥爷还是天天坐在阳台上看街景。而我呢,当时还没有窗户高,只好倚在姥爷怀里听街景,听到的依旧是吆喝声,只不过从烧饼变成爆米花了。中年男子的低沉嗓音,还有时不时的 “嘭” 的一声,一听就是半天,我们还自得其乐。
这些事想起来很有趣,因为我那么认真地听,姥姥后来却告诉我,姥爷有八成时间在发呆……
时至今日,吆喝声是找也找不到了,姥爷也西去多年。但姥爷的快乐,还常常出现在我这儿。越是长大,越是宝贵。
三
现在听什么呢?汽车的声音。
汽车的声音到处都是,但想要完整地听一回,还是要在家里安静的时候:听着它由远及近,由近及远。这种声音让人引起联想。尤其是静谧的、不眠的夜中驶过一辆车,就会让人走神:它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为什么这么晚?为什么鸣了下喇叭……
而车辆只会夜以继日地飞驰,无论吹起多少落叶,或带走多少雨滴。
陶渊明用了“车马喧”这样的词语,这看起来很奇怪。因为比起内燃机来说,那个年代的“车马”其实没什么声音。然而五柳先生终究是对的,因为车声绝对是“隐者”的大敌。听到了车声,时间的坐标就有了空间的具象,人们就容易下定决心。所以往往车声未止,我们的生活也就追了上去。
一天天汽车的声音,在提醒我们人生的虚耗。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就是当代版的“大江东去”。
四
生活的声音还可以变得文艺起来。“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就是一种“诗意地栖居”。
不过这并不值得惊讶,因为生活本身就不乏诗意。春天有鸟叫,夏天有虫鸣,深秋还可以听风听雨,就是到了沉默的冬夜,我在入睡之前也会想:明天的窗外会不会一片银白呢?于是耳畔又响起踏雪的声音来。
诗意是怎么来的呢?就像是《人间词话》的经典词评: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我们通常所说的乐曲,都是作家在有所触动后的创作,是一种“有我之境”。而生活的声音来自无意之中,正是所谓“无我之境”。
公交车上,很多人爱用耳机听歌,然而我不同,我知道有一种音乐叫生活。
五
生活的声音往往被人们忽略,但却是最真实的旋律。因为真实,我们听到熄灯号会想到晚上的士兵,听到鸡鸣会想到宁静的村庄,听到爆竹声会想到人们的欢乐,从而得到声音以外的更深含义;因为真实,它可以带来安全感,从而安抚焦躁的心,整理我们纷乱的思绪。
生活之音,让我们不至于迷失了自己。
我们不妨常去聆听生活。
注1:08年春的一个征文,那时候上高中,在“叶圣陶杯”入了个围(后来没去)
注2:我们买的是莱芜烧饼,一抽屉一抽屉的,还可以自己弄好了肉馅给他们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