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志学从心、善信化神一齐下手,不分层次,是圣人事;大贤、中下根人未可题等。”曰:“圣人、凡夫都是一齐下手、不分层次。盖因此个物事止有一个,没奈何强分了六个阶级。譬如和面,分作了六个馒头,放在蒸笼里一齐同蒸。圣人架起火,全不费力,时至气透,揭开蒸笼,六个馒头浑然全熟;其在大贤,用力架火,也是、齐同蒸,但犹欠时候,气还不透,便去揭了蒸笼,所以馒头融熟未尽;其在贤者,着力架火,也是一齐下手去蒸,火多间断,时候尚远,便去揭了蒸笼,所以馒头半生半熟;其在下根之人,十分着力架火,也是一齐下手去蒸,只是柴湿,架不得法,生烟蕴隆,乍然乍灭,历时虽多,气总不透,所以馒头绵绵底不熟;至于一等下愚之人,也有这六个馒头,现现成成在蒸笼里,只是他被万般戏耍底勾引,他全不去起火,所以只是生底。这样看将起来,下根学人与圣人都是在性体上认定一齐下手,不分层次,但工夫火候得法不得法,所以有安勉、生熟之异。”
孟子六个名目,与夫子锋锋相对:“善”即“志学”也,“立”即“信”也,“美”即“不惑”也,“知命”即“大”也,“化”即“耳顺”也,“神”即“从心”也。耳顺自然从心,化则自然神。
六个馒头,蒸时不分先后,所以熟时不分先后,生则俱生,熟则俱熟,不是渐渐一个个挨次蒸来做熟底。志亦是从心,立亦即从心,不惑亦是从心,知命亦是从心;善亦是化神,信亦是化神,美亦是化神,大亦是化神。到这里,真是“三十六宫尽皆春”也。做不熟底志、立、不惑、知命只是志、立、不惑、知命,善、信、美、大只是善、信、美、大。夫子以生安之圣,而下学乎“身之”之功,故自序其因年加进者,如此工夫断不是分做得的。
孔子立、志、不惑、知命、耳顺、从心,孟子善、信、美、大、化、神,若分层次去做,割裂破碎,成甚道理,成何圣神?这是一个性体,岂容有二?后人不悟,乃死于言句之间,只图训诂好看,要人分析去做,真是翦䌽为春,岂不自误误人,敢质之天下后世君子?此处要看得千透万透,入手方不差错。
本体无层次,故工夫无层次,盖本体、工夫只是一个。顾泾阳曰:“孔子之所谓工夫,恰是本体。”
学术不明,把邪悟认为正悟。正悟不着境,着境是邪悟。正悟则化神,邪悟不化神。
正悟则不滞于意识、知见,邪悟全是意识、知见用事,性体安得当阳?
圣学入门下手,莫错认了“博文约礼”,莫错认了“格物致知”,莫错认了“穷理”,莫错认了“道问学”,莫错认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莫错认“志”“立”“不惑”“知命”“耳顺”“从心”是分层次做,莫错认“善”“信”“美”“大”“化”“神”是分层次做。莫向外边打进来,要从内面打出去;莫从枝叶达本根,要从本根达枝叶。
莫错认“悟入”是禅学,莫错认“讲生死”是禅学,莫错认“止善”是禅学,莫错认“定静”是禅学,莫错认“毋意、必、固、我”是禅学,莫错认“无声无臭”是禅学,莫错认“寂然不动”是禅学,莫错认“无思无为”是禅学,莫错认“洗心藏密”是禅学,莫错认斋戒神明”是禅学,莫错认“看未发气象”是禅学,莫错认“求本心”是禅学,莫错认“证性”是禅学,莫错认“自得”是禅学,莫错认“无知”“空空”是禅学,莫错认“不识不知”是禅学,莫错认“看无物之先”是禅学,莫错认“本源做起”是禅学,莫错认“无倚”是禅学,莫错认“无方”是禅学。
予每与李子参正,李子辄拍案大喜曰:“非愧庵不能说到此,非中孚不能信到此。”又叹曰:“某接人多矣,从无人说到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