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于2017-04-03 ,由新浪博客搬迁而来)
秉承大赋传统 张扬时代个性
——浅析《平天湖赋》的内容和价值
文/柯其正
去年底,《池州政协》刊登了先斌兄的一篇《平天湖赋》。这是一篇写池州主城区东片的一处自然人文景观的赋文,篇幅约一千二百多字。阅读后一直很想写点个人感悟。前不久再次拜读,一种想写点札记的念头再次挠痒了我的兴致。
这篇赋从结构安排和体制上看,有接近大赋的架构。说起大赋,我们不妨先浮光掠影地说点大赋发端的社会基础和价值。大赋的产生既有历史源头,也有时代土壤。汉朝大赋虽然深受战国后期纵横家纵横捭阖的散文文风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但与汉帝国的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社会土壤滋养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体诞生后,一直枝繁叶茂,递延至今,虽然未能跻身后来的文学巅峰,但并不影响它与其他文学形式争峰竞秀(翻开赋体文的历史不难发现,汉唐盛世均有大赋呈现)。汉朝的开放繁荣的社会气象呼唤出以汉赋为代表的京都文学群的崛起,对我们今天的赋体文学创作应该也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今我们正进入全面崛起繁荣的崭新时代,从都市到边陲,从物质到文化,处处呈现龙祥凤瑞、紫气升腾的恢弘气象,这不仅催生经济的百业争荣,也呼唤文学的百花竞放。大赋应时而生自在情理之中。
大赋具有“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宏旨,它的庄重典雅、结构宏大、气势磅礴、铺排华丽的壮美,不仅赋予了它能张扬作者鸿博才气的个性,也赋予了它更能彰显时代气象和时代精神的美学厚蕴,同样也能喷射继承与创新的文学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时代不仅需要讴歌盛世繁华的影视剧本、小说等文学巨制,同样需要讴歌山水形胜和社会繁荣的城市和山水大赋。
池州不仅风光秀丽,而且人文底蕴丰厚广博,城乡发展如火如荼,这些祥和峥嵘气象既是孕育大赋的肥沃土壤,同样需要大赋旌歌颂表。目前已见诸报刊和网络与池州风土人文有关的赋体文学有汪春才的《池州赋》、钱义贵的《九都赋》和吕先斌的《平天湖赋》。其中《平天湖赋》,可以说填补了池州城市建设文学体式的不足,也为池州城市文明建设添加了精彩的一笔。
那么《平天湖赋》究竟怎样铺陈的?其思想性和文学性价值又在哪里?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赋的第一段是总写,重在格局的铺叙。在“擅生态宜居市之美,享千载诗人地之誉”斗笔总领之后,作者以大气开阖之势勾勒了平天湖区位的纵深格局和湖体的内在格局,将平天湖与白洋河、清溪河、秋浦河并重,融入三条水系的整体中,不仅展开了一幅开阔深远的空间画卷,也昭示着平天湖地位的重要性和价值的独特性。其内在布局上,湖岛相依,岛奇特而湖曲折,“鱼虾动而明镜粼银,鸥鹭旋而碧水烁金”,这些精巧灵动的描述体现了平天湖赏景观光、休闲娱乐、调节保护等多功能的有机统一。深入品读,它无疑启示人们,作为集肺叶、生态、人文于一体的平天湖,具有多元化的城市调节和生态文化的开发保护意义。
二至七段为分叙,特写细描。这是对首段“气象万千”、“景色不同”的具体铺排。这几段中,自然与人事相互辉映,水光与岸景交融互衬,四季有别,其趣皆怡。其中第二段着力表现了晴雨望朔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湖景情趣。晴天的生机盎然,雨天的空濛凫闲,夜的迷离幻彩之优美,均铺展得饶有趣味,也得体适度。第三段侧重晨景勾描。健身、浩吟、摄影之人事与野卉、潜鳞、鸟鸣等动植物的摹状,相应互动,生命的跃动与生态祥和,合奏了一曲天人共处、和谐生存的惟妙韵律。第四段至第七段分陈四季,扣景切近,遣句中的。或自然或人类、或植物或动物,春的盎然撩人,夏的风情热烈,秋的深婉矜持,冬的素丽内敛,都状写得情趣生动,悦目爽心,引人入胜。
第八段由自然景观列陈延伸至历史人文,赋予了湖的开发保护以文化的底蕴。使湖的价值在景观性、实用性层面上又多了一层厚重性。
由上可知,这篇赋在结构安排上吸取了大赋组织结构的表现手法——以历时为经,共时为纬,铺陈了晴雨望朔、春夏秋冬不同时段、不同季节条件下的各具特色的景观与感受;以宏观审视与微观细察结合,将平天湖纳入整体规划格局中表述,显示了平天湖作为城市多功能系统的一个重要元素,具有统筹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与远瞻性。细节安排上,花鸟虫鱼、草树湖岛与人事活动次第纷呈,细织密缝,因时结景,人在景中,情在境中,生动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美感趣味和人事休闲的丰富性、享受性,也给读者留下了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庄重与情趣的结合、大气与精细的统一构成了这篇赋文的主要风格。
在思想内容上,《平天湖赋》不仅继承发扬了赋体雅颂的传统,而且对于以赋体形式多角度、多层面讴歌城市建设,彰显池州新风新气象,激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上,也是一个积极探索。不过,赋在对自然风景和人事休闲活动方面相对铺陈较多,围绕平天湖而延伸的人文底蕴和生态保护等方面亦有所挖掘,但个人感觉力度稍弱。
在文学性上,这篇赋文的语言继承了赋比兴和排比、夸张等基本的表现手法,但在构句与选词方面则没有因袭典重和通篇骈偶、对仗等苛刻要求。弃典实而重情实,重意脉而不专词工,这是作者在这篇赋中继续朝着大众化、通俗化方向的积极追求,虽然少了大赋的典重整饬之雅,但多了平民之气、亲切之感。另外过去京都大赋尤重夸饰,极尽所能渲染藻饰,以趁其才,以博圣宠,多有堆砌辞藻而粉饰浮夸之嫌,缺乏真情实感,而这篇赋则摈弃过度夸饰,以紧扣实际,率真体物、贴切状景为其旨趣,故所褒之事皆为事实,所抒之情皆为真情实感。这也是此赋在文学性上值得肯定的可贵之处。可见,作者在赋体文创作的继承与革新上一直在进行大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感觉稍显不足的还有,语言锤炼的程度似稍欠精炼,个别处也有点重复。赋体文创作如何走出一条既合传统和又具现代特色的新路,还须不断努力。
原文链接 《平天湖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