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奇葩说》第五季,有一期辩题是“假如能看到别人的死亡时间,该告诉他们吗?”
薛教授在现场展示了一张PPT。解释了人生的三种模式:平平淡淡,少年得志以及大器晚成;从而引出“知道死亡时间的好处是可以更合理的安排时间”这个观点。
薛教授说,《利息理论》的作者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有一个金句: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每一个人追求的,不是今天的消费最大化,也不是明天的消费最大化。我们要追求的,是我们终身每一个时间点的收入之和最大化。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时间的观念。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生活方式,就会出现不同的收入节奏。
保险买什么纵轴代表的是收入,横轴代表的是年龄。蓝色那条代表平平淡淡型,有些人青年时候就开始工作,到晚年的时候退休,工资收入基本没变。红色那条代表少年得志型,这种人青少年的时候收入很高,但是马上急转直下。绿色那条代表大器晚成型,开始的时候生活挺苦的,到中年以后收入才开始增加。
经济学告诉我们没有哪一种是最好的,我们追求的是生命周期终身收入的最大化。薛教授在他的畅销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讲到了类似的观点,而这样的观点,是在探讨储蓄和保险原理的时候提出的。
为不确定性做准备!
中国有句话叫未雨绸缪,意思是今天要为未来的不确定做准备。储蓄和买保险,都是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方法。一个人现在还年轻力壮,但将来年纪大了可能会生病,为了预备将来治病的钱,有两种做法。
一种方式是现在就开始存钱,每个月拿出10%的收入存起来;另一种方式是每个月拿出10%的收入去买保险。
这两种做法的区别在于,如果用储蓄来未雨绸缪,将来年纪大了没生病,储蓄没有被花掉,就赚了。但是如果运气不好,生了大病,这份储蓄就会被用掉,个人财富就会减少。
通过储蓄来未雨绸缪,它的特点是未来的结局可变,是有风险的:要么保有原来的这份储蓄,要么这份储蓄被用掉。而如果通过买保险来未雨绸缪,如果将来生病了,保险公司会替他支付医药费;如果不生病,保险公司也不会还他的钱,因为这笔钱是用来购买“未来收入一样”的服务的。
通过买保险来未雨绸缪,它的特点是未来不论生病还是健康,未来的收入都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性得花钱来购买。而保险公司就是专门提供“未来收入一致性”服务的一种商业机构。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中提到:耐心,想象力决定生产力。人们更喜欢今天确定的消费,而不喜欢明天不确定的消费,经济学称这种自然倾向为“不耐”。这就像极了我们很多人在购买保险的时候,就会说,如果没有用到保险,那我购买保险的钱,岂不是都浪费了?
买了保险,非得得到一些理赔款,才觉得买保险没有买亏。这就是很多人的“不耐”思维,但是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要等未来来了以后才能确定。在当下,我们只能靠想象力来推测未来。想象力强的人,自律能力也会比较强,他能够把未来看的很具体、很明确。许多做出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在黑暗当中坚持下来,靠的就是信念。
信念其实就是对未来前景的想象。而生老病死本身就是自然规律,不用想象力都应该知道的,提前做好规划也是应有之事。可惜的是,很多人不仅不去想象未来,还选择了忽视未来。
薛教授在北大经济学课上的节目上,讲了这样一个话题,储蓄和保险有什么区别?
举个例子,如果我和你交易,给你两种选择:
选择一:你先给我10块钱,我保证立刻给你20块钱。
选择二:你先给我10块钱,然后我掷一个骰子,如果大于1点,那么我给你60元;但如果正好是1点,那么你给我180元。
如果这个一定是要进行的,你会怎么选择呢?
我们都知道概率论,一和二的选择,对于我们来说,期望值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选择,代表了三种风险偏好。
选择一的人,基本上是风险厌恶型,并不愿意承受风险。
选择二的人,属于风险偏好型,赌场里玩老虎机的人就是这种类型的偏好。如果你对上述两者没有明显的偏好的话,那么就属于风险中性。
有客户曾经这么说: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也不高啊,我完全可以自己去挣钱,干嘛要买保险呢?这才是个核心问题。我们就根据对待风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假设:
假设若是发生严重的疾病,之后会影响到工作,加上康复疗养期,有5年左右的工作收入会受到损失。从25岁到65岁退休,工作40年的时间。
为了防止这个风险,每年都拿出收入的10%,分别来进行投资理财和购买保险。我们假设理财投资的年化收益是7%,保险储蓄的年化收益是3%,我们预测未来的可能性:
未来一:退休前发生了严重疾病,之后治疗休养5年,损失5年收入。
未来二:退休前一切健健康康。但是这两个未来对我们的实际影响会不同:
对于投资而言:
未来一,疾病发生的时间点以及过去那些年的投资实际回报率是重要的,钱没存够就失去工作收入,后续的生活需要动用我们的固有资产,卖房,卖车等;要是之前就存够了5年的收入水平,那么正好拿来供养自己5年的疗养。
若是未来一切平安健康,那是非常幸运了!工作收入没少,还存了笔丰厚的养老金!
回到问题本身,对于投资而言,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无论是疾病发生的时间点还是实际投资回报率,这两个因素都是无法确定的。投资有一半是靠天吃饭,而生病则和意外一样,有句话叫:“谁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
对于保险而言:
未来一,将得到保险公司赔偿5年的收入,保单结束。可以确信的是,5年疗养期不需要靠变卖其他的资产。
若是一切安好,在退休后可以选择申请保单退保,就相当于等于做了一份年化收益率为3%的定期储蓄。
保险,对我们来说,未来世界在面对疾病的风险角度是确定的,无论是幸运还是不幸,都已经有了个明确的现金流。保险公司的价值就是提供“安心”的服务。风险厌恶者通过放弃一些投资的回报率甚至是本金,换来一个不确定性未来的一个小小的确定性,从而让每天过得更加安心些。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需求。
用投资还是用保险去抵御风险,只是体现了不同的风险管理的方法,也体现了不同人的风险偏好。同样,一个家庭中,妻子和老公的风险偏好也是不同的。如果家里妻子专心研究家庭配置保险,那么作为丈夫的应该庆幸,至少家里的另外一半是风险厌恶型,和大部分风险偏好型的男人做个互补。
即使有些男性依然不理解,也应该理解女性的不容易,拿出一部分钱给太太买份安心,这钱也绝对是值得的!也是一个男人对家庭爱和责任的担当。
当我们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规避人生的风险时,我们已经在思维上成熟了,当我们学会用合理的“手段”防御未来的风险,做好了未雨绸缪的打算,我们已经比别人拥有了更稳定生活的权利。
一张图告诉你,保险是越早买越划算。
保险买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