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管学习什么方法,都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机器,能够严格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规则行动。
如果自己使用新学到的方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会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够好。
比如,自己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显示,人们对于记忆一个知识的遗忘规律。
从图上可以看出,最初的20分钟如果什么也不做,会遗忘掉42.8%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内容会越来越少,换句话说就是越早复习越好。
于是按照这个规律,我对于自己学的知识使用这种策略,但是不久我便放弃了,因为我需要不断记录哪些知识到了20分钟需要复习,然后进行复习。
一想到复习的策略这么复杂,于是我选择了放弃,回到了不知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之前的状态。
对于这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就在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把自己当作变量,让我将这件事放下了。
把自己当作变量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制定计划或执行方法时,把自己当作一个因素考虑进去,比如,制定计划,每天要看6章内容,在情绪稳定下确实可以做到,但是当情绪发生波动的时候或者当天累了一天,别说看6章内容,连看1章内容都费劲。
所以制定计划就不能制定每天看6章内容,每天看4章内容,或是计划中允许有休息日,这样的计划多半能够顺利执行下去。
从这件事我发现,制定计划保证能够持续做下去优先级最高,在保证了这一点之后再谈其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