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山西学习的午后,我的小可爱问:“海峰姐姐,这次‘’纪念越剧诞辰115周年展演‘’我当志愿者,剧场给了观摩票,你有没有想看的剧目?”随后我参照了最近的演出行程表,优先选了心中的白月光,我们茅威涛老师的《陆游与唐琬》,当然这场戏是不可能有票的,看了现场的观众都应该知道那天晚上是如何的火爆!后来我选了杨小青导演排的《家》,但也给自己提个要求,就是去看之前必须要先看巴金先生的小说《家》。于是乎,欢乐的体验就这样开始了…
家本是我们停靠的港湾,它有着无以伦比的温馨,不可取代的快乐,幸福生活的美好。不管风雨如何飘摇,它永远都是我们遮风避雨的休憩之地。但在那个年代,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这一切似乎都被旧势力吞噬了。《家》是封建主义守护者、维持者、反抗者与受害者之间相互抗衡的故事。旧中国反映了一个吃人的社会,用仁义道德禁锢思想,扭曲和残害人性。不知为何看《家》时频频会想起曹禺先生的《雷雨》,当时也是对周、鲁两家的恩怨情仇印象深刻,那是一个没有太阳的日子啊。这么说来感觉我们《五女拜寿》也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一个时代的缩影,不同的是我们有圆满的中国式结局。哈~
巴金先生说:“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他们鼓舞的泉源。”随着年龄的变化,或许我们能体悟到青春真得很美丽,那时的我们真得好勇敢,好有活力,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青春让未来抱有无限希望,存在无限可能,创造无限精彩,有着无限美好。但青春易去,岁月易老,随着年华的逝去,我们的生活渐渐消退了青春的气息,残酷的现实让我们变成了《家》里的觉新。悲剧的著作总能激发我们的审美同情,小说《家》以悲情为主,看着看着又要开始沦陷了…
现在说一下高家三兄弟及他的女人们。 觉慧,高家三少,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他向往民主自由,主张平等,是那个觉醒年代新青年的代表之一。当鸣凤做了旧社会牺牲者的时候他茫然了,也有不成熟的表现,但作者在第一时间以做梦的形式弥补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告别,让他心中的无限懊悔与遗憾有了一场痛心疾首的交代,从而让人不至于对他失望,把他归到渣男行列去。可以说鸣凤的死直接激发了觉慧更想脱离旧体制的枷锁,冲出象牙的监牢,这种坚定的信念仿佛能让读者看到作者本身。我们看到觉慧能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样子做自己,其实是建立在觉新作为大房长孙,为他承受所有的基础上…
觉新原型是巴金的大哥,在小说《家》出版前自杀了,他多希望大哥能看到这本小说,或许就不会有人间悲剧的发生。这是一个值得同情的角色,也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当我们踏入社会,承载着时代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现实生活的压力,曾经的诗和远方在接过家的担子后统统都破灭了。眼前的苟且让大部分人不配有精神生活,多少人能理解这种无声的痛,靠无言的回忆度过春秋。
觉民算是三兄弟里结局最好的一个,他也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而离家出走,最终因为老太爷的死算是胜利了。我觉得他与琴之间的爱情要搁在以前,也算神仙眷侣了,他们也是唯一一对没被拆散的恋人。
梅表姐与大表哥曾经是青梅竹马,因为母亲的原因导致了一场悲剧,当然也有其它原因的推波助澜。他们梅林相遇的那场重逢确实非常揪心,小说如此,戏剧如此,总能把人的心揪得死死的。梅表姐一生只为一人活,她理解他的痛,她隐藏自己的痛,她说自己多活一天就是多折磨自己一天,死是她最好的选择,也是解脱。作者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如此深情款款的女子,不禁让人心生怜爱。
鸣凤,旧体制下的牺牲者,她有思想她有追求,因为时代,因为出生,她没得选。即使人间最不幸的事儿发生在这样一个弱小的身板上,她却能勇敢得选择了洁身自好,鸣凤给人感觉一直活得很明白。三少爷的那个吻是她一生中最好的礼物,也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同时更是她一生中最悲的时刻。谁能想到这样卑微的心灵在那个夜晚里有多无助,多么绝望。“我是一个人,同你一样的人”,在这个大家庭里,只有觉慧把她当作人来看。三少爷是鸣凤在这个家庭,这个时代活下去的所有希望。当梦想破灭时,她果断选择投江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的灵魂是高尚的。把人当物品,这是一个多么讽刺的年代啊!
瑞珏是贤妻良母的典范,青春妙龄嫁给觉新,嫁入夫家后相夫教子。她的人格设定是宽宏大度的女人,即使她知道自己丈夫与前任之前的恋情,也是不卑不亢,处理好与梅表妹的关系,不给丈夫带来任何压力,用自己真挚,全身心的爱去理解他,成为那个最解风情的女子,让人心生敬佩,就是结局太凄惨,也是封建迷信的牺牲者。
谁能想到这是巴金27岁时写的小说,他最想感谢的那19年。我们想到的是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能写出如此巨作!据他自己所言,每个角色几乎都有原型。觉慧是作者本身,觉新是他大哥,鸣凤是他认识的翠凤,高公馆是他的家,那个充斥封建礼教的家。《家》里的每个人物都有教育意义,或许没得选,或者可以选择。最后觉慧能走出旧礼教的桎梏,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是新时代的希望,也算是这个小说除了悲之外的喜。说到此,我想到了作者…
从小说到戏剧,总会有一些精简。看完戏后当然还希望能看到几个桥段,比如说梅芬的死,瑞珏难产,以及觉慧梦见鸣凤等。因为剧本与小说的性质不一样,时间有限,篇幅不能太长,也跟中心人物设定有关系,总感觉留有遗憾。但十全九美的感觉也未尝不可哈!其实心中所期待的桥段大部分都在戏里呈现出来了,已然心满意足!
昨晚越剧版的《家》,前两场真得是难入戏,可能有各种原因吧。看完后很感慨!编剧真好!导演真赞!演员真棒!赵大叔的《家》与《何文秀》相比,观感体验差太多了!哈哈,懂得人自然懂!
昨晚,戏里戏外,是各种感动在线啊!先说戏外:杨导说自己一生都倾注在越剧里,她更希望各位艺术家们也能多多奉献在这个舞台上…瞬间我已哽咽在喉。这是杨妈妈对晚辈的期望,对越剧未来寄予满满的希望。我想说这种感觉真得特别好,这一刻太温馨了!随后茅老师紧接着说:“……我多么希望我们这个剧种也快快长大!”哎呀,我当时再也忍不住了!手机差点儿跌落,简直是泪崩现场即视感。这也是今晚看演出以来哭得最凶的一次,感性的人儿总能勾起太多的情绪,谢谢我旁边看戏的姐姐,她曾经也是在百越工作过的长辈,一位爱了越剧几十年的忠实粉丝。这一篇我想说:“是啊,任重道远啊…”
再说戏里的两次落泪,梅表姐与大表哥在梅园重逢成了最后的永别,当时我在想《陆唐》里陆游与唐琬的重逢也是如此,只是这回换梅表姐先看到大表哥,她第一反应也是“躲”,那种无措…其实我非常期待他们对视的瞬间,也是最想看的桥段之一,晚上也是为此而来的。哈哈…这场戏我看得过瘾了!第一次湿框…
第二次泪眼模糊是瑞珏去乡下养胎前的夫妻离别,这是他们婚后的第一次交心,也是最后的永别。小说并没有把这次离别着重来描写,但通过编剧与导演的用心创作,成功打动了在场所有人。我想人之常情,最能引起共鸣吧!
插个小曲,在演出之前我去小百花越剧场二楼看了简洁版的越剧史,其中有一篇是写关于袁雪芬老师当时如何塑造祥林嫂这个角色,袁老师找了鲁迅夫人许广平,对此我感触很深。一个演员塑造角色不仅是要了解时代背景,更需要了解作家笔下的原型人物,要知道作家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会有深切的体会,才能演绎出深情动容的情感。学戏演戏真得远不止‘’录‘’先生那么简单!
在这激流涌动的年代里,会发射出种种的水花,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它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最后好喜欢书架上“激流三部曲”节奏被打乱的感觉。
小说《家》,越剧《家》完~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