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想象作品(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细读课文,弄懂意思、深情。
3.精读课文,写出悲喜、人生。
【课时作业】
一.识文断字——文字是诗人手下的精兵强将(指向目标 1)
【设计意图】有人说,诵读与死记硬背有染,是做诗词学问时要遇到的最低的一道门槛。只要一动嘴,你就能够从它们的脊背上迈过去。其实不然。毕竟诵读关乎演讲,维系朗诵。它讲究语音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等技艺。这里面大有学问,我们不能等闲视之。由于是书面作业的设计,在这里,我们也只是从动笔的角度考虑,略测一二而已。
1.字正腔圆读字词
你觉得,这些诗词中的哪些字词,你的同学有可能会读错?你不妨当个先锋,替他们探探路。挑战一下这些字词的读音,意下如何?
这些字词,我会读。
寂寥( ) 春朝( ) 涨秋池( )
戍轮台( ) 夜阑( ) 吹散( )
簇此城( ) 不解平( )
2.摇头晃脑读诗词
如果说你是诗最美的读者,诗就是你最帅的听众。蹲过了字词的战壕以后,下一步的功课想必就是穿越诗词的丛林了吧。因此,读准诗词的节奏,就理所当然地被提上了战略议程。摇头晃脑,是古人常用的诗词诵读的方法。他们这样做,分明能够乐在里面,恰似早已醉在其中。
你能够读准这些诗词的节奏吗?不妨以笔尖为话筒,试试看。
请选择你最想读的一首诗词,用“/”标明节奏,然后在心里默默地读给自己的耳朵听。
二.说文解字——情意是诗人心中的铜墙铁壁(指向目标2)
【设计意图】有道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所以说,诗歌是满腹诗情、饱含深意的活着的文学载体。我们学习古诗词,于情于理都应该听其言,识其意,明其情(或悟其理)。此番举措,意在让学生把诗词的大意和深情看得“心知肚明”,看得“一清二楚”。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秋词>(其一)》的诗歌大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雨寄北》的诗歌大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诗歌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潼关》的诗歌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助诗意,体会诗情
有人说,意思是情感的外衣,情感是意思的灵魂。在上面的翻译的基础上,你能够体会到每一位诗人的思想感情吗?别忘了,诗歌的创作使命终将是:“诗言志。”
《<秋词>(其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夜雨寄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 。
《潼关》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文从字顺——表达是读者善用的秘密武器
【设计意图】以上翻译,算作直译。生硬地解释,其结果是只能把一首又一首的古诗词倒进了白开水,索然无味。只有意译,你才能够把它们酿造成为一杯又一杯的可口可乐,沁人心脾。请你尝试着用有语文味的句子,去解读每一首诗。
温馨提示:你可以用绝句解读绝句,也可以用现代诗诠释绝句,还可以用一段富于想象色彩的个性化的语言敲开这些古诗词的理解之门,从而完成一件美差——对“课外古诗词”的二次创作。
5.在书本上圈画出每一首诗的意象。
6.紧扣意象,在头脑中开辟出几块颇富诗情画意的田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其评价标准
1.liáo zhāo zhǎng shù lán sàn cù jiě
评价标准:声母、韵母和声调必须三位一体,严阵以待,不能顾此失彼。尤其是声调,必须遵循标调规则,该抑则抑制,当扬则扬。
2.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其一)》刘禹锡)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谭嗣同)
评价标准:七言绝句的停顿规律是“二二三”式,二五言绝句的节奏法则是“二三”式。让学生看清门道,方为成功。
3.《<秋词>(其一)》的诗歌大意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把我的诗兴引发到了蓝天上。
《夜雨寄北》的诗歌大意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诗歌大意是: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潼关》的诗歌大意是: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评价标准:直译尚可。毕竟课本上有一些难懂词语的解释,以及诗文下面的赏析。倘若再加上学生手头的参考资料和网络查询结果,相信同学们说出诗歌的大意应该是难题。
4.《<秋词>(其一)》表达了诗人因支持白发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迈情怀。
《夜雨寄北》表达了诗人孤独凄凉、苦涩与无奈的思想感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达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潼关》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评价标准:这道题的答案,在课本的诗词赏析中全部都能够找到答案。以题的形式重组,只不过是想让学生们用归纳法梳理一下而已。当然,用自己的话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亦可。譬如:《夜雨寄北》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5.《<秋词>(其一)》中的意象有:晴空、鹤和碧霄。
《夜雨寄北》中的意象有:巴山、夜雨、秋池、西窗和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的意象有:孤村、轮台、夜阑、风雨、铁马和冰河。
《潼关》中的意象有:秋风、马蹄声、河流、大野和潼关。
评价标准:就像前面划分句子的节奏一样,关键是知晓“节奏”的意思,就是指停顿。同样的道理,找出诗歌的意象,必须知道“意象”的意思,就是指景物。平时我们常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景物的别名,是诗歌中的景物的“专属名词”。此种题型,最大的缺失,可能是学生答案组织得不够不完整,应力求完美,多多益善嘛!
6.示例:(1)用绝句解读《<秋词>(其一)》:“叶落深秋是与非,受伤行李亦能飞。碧霄一鹤争雄后,韵脚诗中又映辉。”
用绝句解读《夜雨寄北》:“回首家书半世凉,笔尖抹泪暖心房。西窗遥想烛花夜,妻子温柔似水长。”
用绝句解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老病存身近古稀,怎能凭此误良机。风吹夜色中原暗,挥雨金戈梦境依。”
用绝句解读《潼关》:“风骑快马向前冲,城外高山壮我胸。麻雀云游排鼠辈,潼关天路不平庸。”
(2)用现代诗解读《<秋词>(其一)》:“在蓝天上雄起,翅膀受过伤的那只鹤呀,不就是我昨晚梦见的白云吗?脸色焦黄的树叶,被秋婆婆这一惊吓,便摔倒在厚重的土地上。风哭着闹着,又喊了半宿。我拿起针脚,再次缝补伤口,准备迎娶明天的太阳。”
用现代诗解读《夜雨寄北》:“在夜色的掩护下,雨水噼里啪啦的,又填满了心房。凉意如秋。我看见一个人,正铺开思念的信笺,搜寻着远方。妻子的眼眸像春天,温润着那两扇惬意的西窗。和日月的感情一样,我也是喜欢裁剪烛花的星星。”
用现代诗解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看着我老了,那一群叫嚣着的百病,像是难缠的小鬼,踏破了贫穷村子的门槛。悲壮的边关呀,你们可以稍等片刻,等我打败了他们,自然与你们会合。风雨都是彩虹的门外汉。金戈铁马的豪梦,还在冰河上厮杀着,终将会血拼出一支春天的凯歌。”
用现代诗解读《潼关》:“潼关城外的那些大山,都是谁的风骨?吸引着无数朵高云,前来顶礼膜拜。我胯下的这匹红鬃烈马,虽然不解人间风情,却读懂了险峻的话语。从此地经过的足迹,并非都愿做河流与大野的香客,其中不乏无惧坎坷的勇士。”
(3)用个性化的语言解读绝句(略)
评价标准:此课的习题设计遵循了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原则。最后一道题,是难度系数最大的一道题。它在努力践行着“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的崇高理念。这非常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拿起笔杆子,勇敢地给诗歌的颜值描眉,其实也是在睿智地为诗歌的肝胆化妆。此等习题的答案,我们不必用苛刻的眼光去怀疑学生的能力。只要他们机智勇敢地投入到伟大的写作中去,教师就应该加以引导和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