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刘表有很多相似点,如出身高门、声名显赫,也都曾利用汉末天下大乱的机会雄霸一方。
但他们最终都失败了。
他们的失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理顺和汉献帝之间的关系,所以最终都走向失败。
在汉末有一支力量,崛起得比较晚,领导者出身也远远不如袁氏兄弟和刘表等人高贵,但这支力量却从势单力薄,逐步走向成功,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
这就是后来雄踞江东的孙氏政权。
兴兵勤王的孙坚
孙氏基业的开拓,历经孙坚和他的两个儿子孙策、孙权,两代三人的努力。
孙坚是浙江富春人,他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县吏,出身低微,不具备袁绍那样显赫的身世,也不像刘表那样名达四方。
孙坚胆识过人,从平叛黄巾军开始,在各类平定叛乱的战役中屡立战功,前后加官,做到长沙太守,并被朝廷封为乌程侯。
汉献帝初立,董卓乱政,孙坚参与了讨伐董卓的行动,驻兵鲁阳,受袁术节制。
在东部群雄为兼并地盘而相互攻伐时,孙坚曾痛心地说:“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孙坚说,我们兴举义兵,是为了匡扶社稷,现在大家却忙于争抢地盘,我跟谁一起完成安邦定国的伟业呢?
孙坚坚定在站在朝庭这边,一心想匡扶汉室,但奈何实力比较弱,自己的队伍在粮草补给上非常仰赖袁术,在各方面也受到袁术节制。
孙坚不得不按照袁术的意愿,攻打刘表,参与到军阀争夺地盘的战争中来。也正是在这次征战中,孙坚被刘表的部将一箭射中,不幸殒命。
孙坚在兴兵勤王过程中的表现,一心一意,忠于朝庭。忠于汉献帝。
南朝史学家裴松之称赞道:“孙坚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认为孙坚在这些讨伐董卓的首领中,是最忠于汉室,并且敢于积极作战的。
孙策的态度
孙坚死后,长子孙策经历了很多曲折,接管了原本属于孙坚的队伍,仍然隶属于袁术。
这时候汉献帝历尽艰难,回到了中原,袁术却开始阴谋称帝,想取得孙策的支持。
孙策是效忠于素未谋面的汉献帝,还是听从老领导袁术?孙策做出了明确的选择。
他让手下文士写了一封洋洋洒洒千余言的信给袁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忠于汉献帝,忠于朝廷,不支持袁术称帝。
孙策忠于汉献帝的立场非常坚定,不惜和袁术绝交,以表明立场。
事实证明,孙策忠于汉献帝的选择非常正确,也非常重要,正是这样一种态度,为孙策迎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孙策忠于汉献帝、反对袁术称帝的表态,准确传递到了许昌,并为汉献帝所知。
当年夏天,许昌朝廷的使者就带着汉献帝的诏书找到了孙策。
诏书对孙策的父亲,曾经为朝廷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并宣布由孙策来继承孙坚乌程侯的爵位,同时任命孙策为骑都尉,领会稽太守。
同时,汉献帝也对孙策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效忠朝廷的立场,要求他配合朝廷打击僭越称帝的袁术。
孙策接受了汉献帝的封赏,也答应了朝廷的要求。并给朝廷提了一个条件,认为“骑都尉”的官位还是不够高,不足以服众,希望朝廷给一个将军封号。
朝廷答应了孙策的要求,给了他一个“明汉将军”的封号。此后孙策在消灭袁术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次封官晋爵大大提高了孙策的身份地位。孙策不仅承袭了父亲乌程侯的爵位,而且以明汉将军的身份,名正言顺地接管了会稽郡这么一大片土地。
江东崛起
孙策既有了身份,又有了地盘,对进一步扩大实力帮助很大。
袁术被消灭后,孙策又在江东地区击破了几股势力,实力日益强大,逐步实现了江东地面的区域性统一。
通过析孙氏父子三人的业绩,会发现,真正奠定江东基业的核心人物是孙策。
父亲孙坚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孙家的门户,拉起了一支队伍,但还没有进入江东创业阶段。孙策开始逐步扫平江东,奠定基业,然后弟弟孙权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壮大。
而孙策的成功,究其原因,是和理顺与汉献帝的关系,建立与许昌朝廷的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
正是汉献帝封拜了孙策之后,孙氏事业赢来了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机会。而孙策在处理和汉献帝的关系上,也始终非常谨慎、恭敬地保持着臣节。
忠敬款诚,乃心王室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派他的得力助手张纮到许昌朝觐汉献帝。张纮代孙策到许昌朝觐,向汉献帝身边的公卿大臣们做了很多宣传工作
张纮用八个字突出了孙策的基本态度:“忠敬款诚,乃心王室。”一心辅佐王室,对朝廷忠诚恭敬。
江东孙氏,其实是能在最初的时候正视汉献帝,从而逐步走向成功的典型。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22913/7b92920e15b4f1c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