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书名,在还没有阅读之前,我以为这是一本关于自己在生活、家庭、社会中如何通过自己的能力与社会关系发挥个人影响力的书, 但看到了序言和封面的介绍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进一步打开书本,发现这是一本关于销售心里学的书。
书中开篇就讲到为什么物品滞销,往往价格乘以2以后反而被一抢而空。在生活中我常常也听说过这样的例子,但是不明白背后台原因, 读了之后才明白是因为很好的应用了人性的弱点。人们的观念中常常会有一个固定的思维,一分钱一分货,价值决定价格,贵的肯定是好的,而常常会因为这个弱点落入聪明商家精心设计的圈套。
书中提到英国著名哲学家说的一句话,“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就是人的本能反应,人在危险的时候做出的没有意识的机械式反应。回到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习惯的力量,我们养成的每一个小小的好习惯内化成自己的不自觉的行为,比如开车,我们为什么要去练车,就是要刻意练习,养成脚和手的记忆,而不是仅仅靠大脑的记忆?熟能生巧,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我们不是经有大脑的记忆思考该怎么做?而是凭借手和脚的习惯性动作该采取什么紧急措施? 有的人在紧急情况的时候,常常能够转危为安,但事后回想起来的时候,当时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做到的自己也不清楚?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每一个小小的好习惯的养成,最终成就优秀的我们
《影响力》的第二章是讲互惠的原理,就是运用人的亏欠还债感来获取他人顺从的策略。要是没有亏欠感,本来是一定会遭到拒绝的事情,但是靠着互惠原理,你很容易让别人点头答应。反过来观察我们自己,当别人向我们推销产品或者要求什么事情的时候,只要向我们提出请求之前,对我们施个小小的恩惠,比如小礼物,小赠品或者帮一点小忙,就能极大的增加我们照着他要求做的概率。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你想要取得什么,先要付出什么。你要成功,先帮助他人成功。这些都是因为互惠原理在起作用,“ 先施恩在乞讨”。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突然想到和尚卖木梳的故事,和尚送木梳给信徒,是免费的,不用钱的,但是提示信徒可以捐点香油钱,是对我们寺庙的支持和佛祖对你的保佑,这个时候信徒捐出的钱远远超过木梳的价格,用这个方法,远远超出单单卖木梳的效果,也就是互惠的原理触发不对等的交换。
亏欠感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为当我们违背互惠的原理,也就是说接受了别人的恩惠,而不想着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被社会认为是忘恩负义,是负心汉的行为,也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互惠原理的另一个运用就是“以退为进”,其背后的原理就是由于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就是先提大要求,后提小要求。书中说到优秀的谈判人员都是会把最初的立场稍作夸张,够他讨价还价,接着是一连串小小的让步,最终从对方那里得到理想的结果。
那么在最后我们懂得了互惠的原理和背后的逻辑,在生活中我们怎么避免掉入别人设计的这种互惠的陷阱呢?应对的方法就是当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的时候就不妨接受他,假如他的提议是另有所图,那我们就可以置之不理。我们应当认识到善意自然应当以善意回报,但是呢,对销售策略就没有这个必要,也就是说当需要我们掏钱的时候,我们就要认真的考虑了,不能明知道是陷阱还往里面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