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气能温煦脏腑百骸,抵御外邪,益寿延年。一旦「阳气不足」,就会导致一系列「阳虚症状」,如头晕、怕冷、小便多、腹泻、下肢浮肿等。
说到补充阳气,很多人都知道要常晒太阳,吃些补阳食物,但少有人知人体本身就有 7 个「生阳点」,激活这 7 个「生阳点」,就如给人体加油,能源源不断地产生阳气!
一、百会生「头阳」

人的头阳亏虚时,表现有头痛、眩晕、精神不振、多梦易醒等症状。按揉百会能产生阳气、醒头目。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为督脉要穴,刺激此穴,能打通阳经,充盈脑中阳气。
方法:可直接贴敷艾灸灸
二、中府生「肺阳」
肺阳不足常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气短,咯痰清稀,易感冒等症状。治疗应振奋肺中阳气,可点按中府穴。
中府穴(两手叉腰,找到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然后垂直向下一肋骨即是)为肺经首穴。刺激此穴能有效补充肺中阳气。
用一侧食指点按另一侧中府穴,以有微热感和酸痛感为佳。每次点按 5 分钟,之后换另一只手点按另一侧的中府穴,每天上下午各点按一次。每天贴敷艾灸灸一贴。
三、神门生「心阳」

心阳不足常表现为心悸怔仲,咳喘心闷,形寒肢冷,失眠多梦,伴有纳呆少食,中下肢水肿等症状。治疗应振奋心阳,可刺激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刺激此穴能交会心肌气血,振奋心脏的阳气。贴敷艾灸灸就行。
四、中脘生「胃阳」

胃阳不足表现为胃脘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伴有泛吐清水,或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等症状。治疗应温胃补阳,可按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肚脐与胸骨连线下端的中点,刺激此穴能补充胃中阳气,促进胃动力,改善消化功能。
五、足三里生「脾阳」

脾阳不足常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唇淡、食少、不消化、腹泻、四肢不温、倦怠等症状。治疗应温补脾阳,可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外膝眼下 3 寸(四横指),揉按足三里穴可温补脾阳,增强体力,延年益寿。
方法:直接贴敷艾灸灸,每天轮换贴敷
六、涌泉生「肾阳」

肾阳亏虚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伴有五更泻、浮肿、尿急、夜尿频多等症状。治疗应补肾温阳,可点按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脚底心,第二、三脚趾的趾缝纹头端与脚底连线的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刺激此穴,能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中阳气。
七、至阳生「背阳」

人的背部阳气不足时,常有背部凉风感,肌肉僵硬等症状。刺激至阳穴可增强背部阳气。
至阳穴位于背部中央,肩胛骨连线的中点,刺激至阳穴有振奋阳气,疏通经络的功效。
方法:可直接用艾灸灸贴敷在至阳穴,8 个小时后取掉。每日 1 次,连用 6 天后,停用一天,在冬天持续用 1~3 个月,效果最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