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过,犹豫过,反复后,最后,我,未婚,在人生的31周岁的“高龄”,2018年,踏上了异国读博之路。在汉语拼音输入法中,“读博”和“赌博”是输入“dubo”后同时弹出的搜索结果。确实有趣,是的呀,“读博”就是一场”赌博“,为期3~5年的人生赌博。(具体毕业的时间点,这个得靠个人造化了。正所谓: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不延期的博士。)我们且来看看正在赌局各个阶段的人的人生百态。
国外博士阶段有4个“里程碑”,即新生入学(freshman),博士候选人资格转正(confirmation),博士进行时(progress review),迷茫的下一站(final review和thesis submission)。confirmation,也就是向各位老师和同学汇报一下自己课题在前沿研究中的创新性以及研究计划。这个汇报决定了老板们认为你是否有资格继续深化课题。这是博士的“第一道坎”。一般来说,只有confirmation通过了,你才是不是candidate的身份,而是真正意义上可以被称为博士生。progress review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呈现出整个项目是按进度推进中即可。final review这个就是玄学问题了。如果老板决定你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够了,首肯你可以通过final review了,你就可以下手写论文,毕业的号角就吹起来了。thesis submission,提交论文,在国外意味着:恭喜你,你可以毕业啦!
一、新生入学(freshman)
新人报到的例子,恐怕没有人比我更合适了。经历了各种狗血的“剧情”,比如越洋被骗房租,比如遭遇被朋友家小孩偷钱(刚到澳洲时,暂住在一个朋友家),比如短租于学长家里时,晚上楼道太黑,直接从二楼摔下一楼,身上淤青两三周才慢慢消散,比如遭遇难以融入课题组团队的尴尬,等等。当时什么感受?真的是没有感受,就想着如何尽快解决问题,然后让自己喘口气。现在回想什么感受?觉得自己太大意与轻信了。即使是在办理好入学各种手续以后,我依然时不时地问自己:你究竟想通过读博士,获得些什么?到现在我依旧在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才会有以下的这些观察。
二、博士候选人资格转正(confirmation)
LHC同学就在过去的一周刚刚各种惊险之后通过了她的confirmmation。别人的confirmation的提问环节都是走个过场,但是她遇上了两个比较较真的评委,然后就被各种质问,委屈得差点当场就哭了。事后她和我一起分析这件事的,总结了几点“血与泪”的教训,希望我明年要好好吸取她的教训。
1.听得懂,说得出,是一切表达的基础。锻炼英语的听力和口语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很必要。试想一下,教授都是外国人(澳洲人?英国人?印度人?),他们并不会考虑你的母语不是英语而刻意放慢语速,一旦听不懂导师们在问什么,这就是要发生“车祸”先兆了。听得懂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你要回到问题,懂得如何表达。
2.任何时候都要自信,不要慌。自信不是要逼自己装出来,而是真真正正相信自己。扎扎实实努力这个长时间,阅读文献,归纳信息,提出创新点,对创新点进行摸底与把握。这些内容,都是任何人所无法与你相比的,所以,要自信,即使那个时刻相信为真的内容最后被推翻。被推翻又有什么关系呢?技术和研究的发展不就是不断地推倒新建的过程嘛?
3.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变化,因为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肯定不变的就是变化。会议场地会突然变更,约好的评委有可能压根就忘了和你的约定而缺席,评委有可能是完全外行的人但是又在使劲给你的汇报在挑刺,所有这些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我们很难完全准备好,我们能做的是,抓住核心(课题),随机应变。
说句实在话,我听完LHC的自我总结,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点。天啊,LHC是本科就来澳洲读书了,她已经在澳洲待了三年多,依然会觉得听懂并表达清楚是件如此困难的事,那我该怎么办完?好好学习英语,这真的不是一句口号而已。我们需要用行动不断去提升自己。
三、博士进行时(progress review)
一个偶尔的计划认识了hope,大家一起去超市购物并包饺子。她是博士第二年了。她的导师是个外国人,所以整个风格都是走外国风,比如周一到周五,正常上班,周六周日放假放松。她和四个室友一起合租一个房子,房间地上两张小毯子拼在一起当地毯,一看就知道是在各种凑合。她知道我留意到这些细节了,于是还特别给我解释,“等我以后毕业了,如果留在这边当博后,我就好好租个房子,好好过日子,才不会这么将就呢。”我一听,其实心里有句话特别想反驳她,“每一天的日子都值得好好过,为什么要等以后?”她自己每周就拿着个小推车(类似大陆人去香港做采购的小推车),走路40分钟到离学校最近的一个生活点进行一周食物的采购,每周都是如此,现在已经是第二年。当我问到她以后的计划,她也会有各种婚恋的考虑(目前也是单身状态),也会有各种职业的考虑(如果做博后的话,更倾向于留在国外)。
看出来了么?虽然全奖学金博士外表看着各种风光,但是其实就是极其接地气的苦行僧般的科研从业者。单调,无趣?也不是,因为科研只是听起来高大上而已,本质上还是作息规律很强的工作。各种谣言里面,说科研要熬到不分昼夜,各种煎熬,其实,科研跟普通的职场也没啥区别,当你认真地对待一份工作的时候,难免就会出现加班的情况,当你尽快出成果的时候(比如发文章之类),加班加点再正常不过了。所以,请将科研搬下神坛。
四、迷茫的下一站(final review和thesis submission)
ZQ是跟我同一个课题组的小伙伴,平时交流也不多,毕竟做不同的课题方向,进度上也有比较大的差别,她可是交了论文等毕业了。有一次在休息区了解到时候,我问她,“毕业以后打算干什么呢?”“大概会跟着老板(也是我的导师)做一段时间的博后吧。”我当时就被噎住了。我能感受到,她其实并不热爱科研工作,博士学位拿到以后,留下来做博后,就是最简单的一条路。仅此而已。让我觉得更不协调的是,她的家人帮她在这里买了房(要知道,她没有澳洲居民身份,买房子是要纳很重的税的,且要一次性付款),她天天在家各种摆弄小米保安摄像头,种菜之类的。然后,她男朋友在国内,而且是通过父母介绍认识的。所以,我有点不知道她想干嘛。定居在澳洲吗?但是男朋友在国内,父母亲人也在国内。回国吗?她没有任何一个动作体现出她想回国。可能我是个一个太以目标导向性的人,所以有点不太理解。但是也有可能是自己心态太老了,年轻人就是有试错的资本。ZQ其实很年轻,她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读博的,所以我比她大七八岁。
跟ZQ同班同学的LJY是不同的case,她的路径选择,相反,我还是挺理解的。她在读本科的时候,早早地和一个读博的中国人结婚,到她开始读博的时候,怀孕生子,然后一家人都拿到了澳洲的pr身份,买房,定居在这里。现在她才刚进入写论文的阶段,每天也不忙,早上十点多过来办公室,下午五六点离开。老公博士毕业以后在墨尔本另外一所大学做博后。我问她以后的计划,她就是想做博后,最后是跟她老公在同一所大学里面,这样就可以一起上下班。他们的孩子现在国内,老人帮忙照顾。明年大概就会接回来上幼儿园。我回头仔细想想,这大概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移民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写照了?
偶尔的机会下,认识了另外一个女生XJ,她的博士进度比ZQ和LJY都要快一些,她就等她的博士论文外审结束,修改修改就可以收拾收拾离校了。她是单身状态(当然也是非常希望找一个伴侣,但是这个东西还是要将就缘分啦),她就是一心想要回国。我开始的其实挺纳闷的,按她的条件,她完全有资格申请pr了,而且她的科研实力非常强,做博后的话,在国外的氛围不是比国内好很多吗?后来交流多了,她的回答,我还是挺理解了,也真的挺支持的。
“在国外做博后,也是要拼文章,拼关系,一个萝卜一个坑。我认识有个朋友,在澳洲做了好多年的助教,最近才晋升为讲师。你知道吗?当助教工资是很低的,如果一个人还可以,有个家庭的话,估计还是承担不起。”
“我在这里四年了,这里一切都很舒适,生活的节奏也很慢,但是我有时候想想,今天是这样子,一辈子也就是这样子,这样的生活前景让我很抓狂,这样的生活很无聊。国内虽然竞争很激烈,环境也不好,食品各种不安全,房价很高等等,但是我感觉国内的生活有种冲劲,所以我想回去,我找工作压根就没考虑过国外的岗位。现在就是剑桥请我去当博后,我也不愿意去。”
五、辍学(quit in the middle)
最后讲讲YL学姐,我真的很佩服她的魄力。她是本科2+2项目过来澳洲读书的。本科毕业以后,就回国读研究生了,后来又过来澳洲念博士,整个过程中,结婚,生子(两个娃),最后,她老公博士毕业以后,发现国内有个比较好的就业机会就回国工作了。而她呢?因为生孩子实在是分身乏术,她在博士的第三年退学了,留在澳洲养育孩子。然后重新参加澳洲本地的幼儿园老师的培训,兼职当幼师。我和她见了一面,对于她,我真的佩服地五体投地,她真的是一个主意很正的人。我特别坦诚地问她:现在孩子这么小,你老公又在国内,这样夫妻两人分居两地的日子起码还得过好几年,你是怎么考虑的呢?她的回答也特别酷:“路是我们自己选的,我和我老公商量的时候也清楚地知道,所谓的博士,教授的这些头衔,只是听起来好听而已,本质上就是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所以当我老公当时有机会去企业,我也是支持他的。我留在这里,主要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我发现中国的教育,会让孩子变得很自卑,我自己就是中国教育产物,一个很自卑的人,但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变成我这样。”她选择了一条很难走的路,但是这条路是她发自内心的选择,所以无怨无悔。我在她身上感受到强大的气场。我也衷心地希望她一切顺顺利利的。
女博士,是介乎与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种人。她们区别于男博士,有更多的限制因素。因为在婚恋,生育,家庭,事业,这些事情,都需要集中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完成。为什么?即使医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女人要四十岁以后再生孩子,这个风险会比较高,难度也不小。这是生理上的客观事实。涉及到生育(选择丁克的人士暂且不讨论),必然涉及到婚恋,家庭和事业。我上文提及的例子,平凡,但鲜活;也许没有理想的美好,但是肯定有现实的骨感。在此记之,自勉自警。
感谢阅读!
猫小开
2018.12.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