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有感于“晋灵公不君”

有感于“晋灵公不君”

作者: 江南柴进 | 来源:发表于2017-11-13 13:16 被阅读0次
    有感于“晋灵公不君”

    《左传 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不君”,“不君”就是不行君道,不像个国君。比如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就很不像话,完全是泼皮无赖恶作剧的搞法,哪像个国君呢?这样的国君被诛是意料之中的事。
    晋国有个正卿叫赵盾,再三进谏,惹得灵公多次设计害他,均因赵盾平时广结善缘而幸免。后政变猝发,动乱中赵盾出逃,未越国境而灵公为人所“弑”,遂返。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一把将“弑君”的屎盆子扣在了赵盾头上。孔子对此评论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平心而论,赵盾并未“弑君”,董狐所记并非事实。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肯定董狐是“良史”呢?
    正卿者,相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董狐看来,身为正卿的赵盾,对于匡谏国君、保护国君理应义不容辞。即使国君“不君”,臣子也应谏死为止,赵盾不仅没有“死谏”,反而死里逃生,此为一错。赵盾逃离宫廷斗争的漩涡,以致灵君为人所弑,回来后也没有组织力量“讨贼”,是为见死不救,更不像个臣子了,此为再错。用今天的话来说,一把手出了问题,二把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董狐以“曲笔”记载“赵盾弑其君”,是对正卿赵盾未尽“臣道”的谴责,也是对后人的警戒。董狐的良苦用心,与孔子的君臣之道不谋而合。孔子赞董狐明为“书法不隐”,实为宣扬儒家意识形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服务。
    当然,孔子没有以逻辑的真实来混淆事实的真相。赵盾不仅未以权势压人,反而以牺牲名节为代价,换取君臣之义,孔子还是很感佩,故又称赞他“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也就是为了成全道义而背负恶名。
    董狐与赵盾,在这一事件中本是一对矛盾,而孔子均加以赞赏,看中的是他们身上均体现了儒家“重道”的价值。《论语》也好,《春秋》也罢,孔子在宣扬儒家意识形态的问题上确是孜孜不倦的。胡适说过一句看似玩笑的话,“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么说未免把“历史”看得很不严肃,但是,历史要不含倾向又怎么可能呢?如果稍稍挪动立场和位置,所谓“客观”“公正”就会顿时失衡。所以,作为历史的记录者,秉笔直书固然可贵,但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又是何等重要,需要何等智慧!
    不管孔子的“君臣父子”对不对,但是,他老人家对待意识形态毫不含糊的态度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感于“晋灵公不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感于“晋灵公不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cz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