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直以来,我都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
我越是感到不那么舒服,我的内心就越是平和和富足。
就像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孟子在《孟子·告子下》所写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那样。
每当我感觉生活的有些安逸的时候,我就警惕自己——这是忧患的前奏,所以我总是不断地尝试我不太熟知的事情,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我觉得这种现象从我大一开始就变得越来越明显。
当时的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面对陌生的学校、接触陌生的同学,所以就非常急切地想尽可能给大家留下好的印象,就像是大多数freshman那样。
所以我当时觉得很有必要重塑自己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交能力。
因此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迫使自己频繁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而这个过程就像是玩一场游戏一样,不断地突破自我的舒适区,升级自己的能力,然后再次突破舒适区,形成一个循环。
而在迫使自己突破舒适区和自我提升之间,我渐渐地觉得这里面有一种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
【2】
现在长大成熟了一些后,有了更多的阅历,接触了更多的人,慢慢否决了之前的一些想法。
我不再认为突破舒适区和提升自我是一种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而是更为复杂的网络关系。
在大学期间,我感觉棒极了,每天都是活力满满,充满精力,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我还记得那时每天早上醒来,一点都不觉得累,因为我已经准备好以充足的精力去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这种愉悦感不会持续很久,但是我还是特别想念这种感觉。
慢慢地,我开始观察自己的舒适区,以及舒适区对我心态和生活的影响。
我开始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而不是按照怎么舒服怎么生活的方式进行,因为舒适区比我们所认为的要更能控制我们的生活。
【3】
这个世界上我们能做的事情可分为两种:处于舒适区之内的和以及处于舒适区之外的。
舒适区以内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很容易做到。
这些都只需要花很少的精力或是根本就不花精力就可以完成。
而且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几乎没什么心理阻力。
比如玩手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玩手机绝对是处于舒适区之内的。
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工作的时候、上下班的路上甚至是饭桌上,都在玩手机。
似乎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都在玩手机。
玩手机很简单,大多数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下意识地把它放在舒适区以内。
所以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不会特意去想该怎么做,而是自然而然就做了,毫无心理阻力。
但是如果换成是跑步或健身呢?
是不是就困难了些呢?
这些活动消耗的精力更大,需要的准备更多,它会让我们呼吸急促,大量出汗。
而且如果我们长时间不进行训练,突然的训练会让我们在第二天起床的时候,全身酸痛、双腿打摆子。
由于我们的大脑知道跑步和健身是一项精力消耗特别大的活动,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困难,所以大脑就会把这件事放在舒适区内部。
一件事越是远离舒适区,做这件事的时候心理阻力就越大。
而就跑步和健身而言,对于我来说是绝对有好处的。
通过跑步和健身,我更加有精神,更加能抗压,有更少的负面情绪,身材也越好,身体的各项体征表现也越好。
而相反,长时间的玩手机。
让我更加的疲惫,更加的抑郁,有更多的负面的情绪,身体也感觉到各种不适。
【4】
关于事情是否在舒适区之内以及这件事对我们是否有价值,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关系。
事实上舒适区很难帮助我们分辨什么事对我们有好处,什么事对我们有坏处,什么事我们应该做,什么事我们应该避免。
以散步为例,散步基本上在我们的舒适区之内,而跑步基本上是在舒适区之外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步对我们没有好处。
所以事情是在舒适区内还是舒适区外以及这件事对我们是否有价值,并没有任何明确的关系。
而舒适区就只是单纯地想把我们关在它画的圈圈里面而已。
它不仅确保了在它之外的事情真的不太舒服,而且那些在舒适区之外的事情的确需要很大的精力去完成。
而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不和舒适区这个磨人的小妖精对抗。
那么我们的舒适区就会越来越小,我们也越来越难以逃脱舒适区这个磨人的小妖精的控制。
【5】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在生活中难以避免被舒适区这个小妖精所拖后腿,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
它在我们生活中就是神出鬼没、总是趁我们松懈警惕心的时候给我们来一下。
就像是大一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开黑,我们那段时间每天都要在上面花费很多时间,一玩可能就是一上午、甚至是一天,忘乎所以!
再这样玩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上课看书都会觉得很累,我的舒适区不断地缩小。
我发现以前只是在我舒适区边缘的事情,像是复习功课、看专业上的paper、做高数题等等都变得十分困难、难以继续下去。
【6】
你也许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我们放假的时候,本应该是要借这个机会、这个有着完整空闲时间的机会去见识下这美妙的大千世界、领略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但实际上我们总是窝在被窝里一觉睡到大晌午甚至是中午,然后饿了就随便吃点东西对付一下。
整个假期虽说是用来休息的,但是更多时间是窝在被窝里度过的,感觉特别后悔与遗憾的同时也感到些疲惫。
相比于工作日,假期时的我们变得懒 fu fu的。
不愿意做任何运动、不愿做任何有趣的事情或是有些费力的事情,就是一直呆在家里。
整个人都变得特别丧 (╥╯^╰╥)
【7】
我们知道,为了不让舒适区缩小,我们必须要做一些突破自我的事情,去保持舒适区的持续扩大,从而避免我们堕入舒适区这个小妖精的陷阱里。
而同时,我们也知道,舒适区不可能帮助我们去分辨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也没法告诉我们哪些活动对我们有好处,哪些没有好处。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法,一个能帮助我们做出决策的、更为可靠的方案。
【8】
我认为基于我们个人的价值所作出的决策是比较合理的,但是这需要我们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此基础上再作出我们自己的决策。
克服懒惰的最好方法,就是直面懒惰,奥利给!
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意识到在突破自我舒适区的过程中,任何潜在的不适应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障碍。
那些阻碍只是我们脑海里想象出来的心理阻力而已。
只有这样持续地提醒自己,舒适区才能为我们所用。
当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生活的时候,一开始很不习惯,这很正常。
但只要我们每天改变一点,不断积攒正向的心理暗示。
慢慢地,我们就能快速地度过这段不适的时光,从而突破舒适区,让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
然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越来越习惯这种不断突破自我舒适区的新生活方式,甚至是享受这种突破不适的成就感。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痛却快乐”吧!
【9】
回到我大一的时候。
我当时感觉特别良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突破自我舒适区而感到舒服,而是因为我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大学,没有了高中近乎“囚牢”式的读书环境,有了更多自我人格的自由。
我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
我能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而不是为了考一个好成绩去天天背标准答案。
就像是身处象牙塔的我们终于重获生机,我们贪婪地呼吸塔外的新鲜空气、了解这多彩的世界。
我在大学过着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从而每天都是活力满满,乐此不疲。
因为是自己想做的,所以我会无视我所遇到的所有困难和不舒适。
相比于做我想要做的事,过我想要的生活,任何或真或假的、或里或外的困难,都是那么地渺小和脆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