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 旗
人所共知,在全国各地,凡是在殡仪馆附近的路两边,全是卖丧葬用品的小店铺。从事此生意的店主们,每年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因为那些专门给逝者“享用”的商品,大多数是纸质的,而且都是用成本低廉的废品纸壳加工的。所衍生出来的销售利润,其经营者是心知肚明的:如果让他(她)们放弃这个生意,去当个公务员,每个月领一份科长级的工资,人家肯定会嫌乎挣的太少了……
这里,咱暂且不说经营“死人用品”这一生意的相关内幕了,还是侧重谈谈,从事操办丧事(白事)这个行当(职业)的某些内情吧。
人们通常把主办“白事”的从业者,俗称为“阴阳先生”或“出黑的”,如今是文明地称其为“白事司仪”。
现在,这一行业生意经营的兴隆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它不仅仅是经久不衰,而且是更加水涨船高了。
在长春市某区的一条街上,就用几十家专门承办白事兼出售白事用品的店铺。许多从业者都是外省人。据了解,他们在三十多年前就来到长春各个市区了,专门经营白事用品和主办白事。经过几十年的历练,这些从业者已经由当年的“毛孩子”,升级为现在“大师级”师傅了(白事司仪)!他们全都从小出租屋里搬出来,住进了自己的宽敞高档的豪宅;当年骑的走街串巷的自行车,早已换成宝马、奔驰等牌子的轿车……
就是这个“前仆后继”的白事市场,让这些从业者(白事司仪)赚得盆满钵满,个个都有不菲的身家……
有句环保公益广告说过:“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因为有需求才有市场。如果将此道理用来剖析当今热络的“白事市场”,不难让人看出,这个“白事市场”如此的生意火爆,除了人人都逃不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的法则外,更主要的是——从事主办白事生意人们的有意“炒作”!也可以这么说:白事中的某些“消费”内容,纯粹是从业者们因地制宜地“杜撰”出来的。
许多家中有人去世的人们,恐怕都有请过“阴阳先生”,来为逝者操办殡葬之事的经历。那些操办白事的先生们,大都是很“权威性”的向逝者家人提出了各种所需要的“项目”。除了要求家属们需要购买逝者的“必需品”之外,还向家属们,提供了在“烧头七、烧二七、烧三七”或“烧周年到烧三周年”时,所要必办的消费消单……
保守地估算,一个“阴阳先生”(白事司仪),操办一起殡葬白事,他可赚到三至五千多元(包括向逝者家属兜售殡葬用)。那么,若是一天承办了两到三起呢,日收入可达万元之多。
不难看出,干这个职业的“阴阳先生”,只所以高收入,全然倚仗着其“经营项目”的花样繁多的运作。这也叫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来增收。比如,在南方某省的乡村,那里的殡葬风俗更“事多”。在逝者出殡下葬前,其家人不仅请阴阳先生主持白事,还要请“戏班子”来“表演节目”等。直到逝者入葬,共需要三至七天才算“完事大吉”……

由于全国各地的殡葬风俗各异,阴阳先生们操作的“内容”也是有所不同的。但,其目标都是一个:努力让自己的收入最大化!
我在这里所简述的,仅为从事汉族殡葬白事的、那些阴阳先生(白事司仪)们的职业创收操作的表象,而与少数民族的殡葬风俗亳无关系。
然而在去年,我和本小区的一位朝鲜族老哥,偶尔谈起各自民族的殡葬风俗时,这位老哥说,他们朝鲜族的殡葬仪式非常简单:有人去世后的第一天,其家人在桌上摆放日常的几碗食品,为逝者“供享”一天。第二天,众亲属护送逝者去殡仪馆火化。逝者的骨灰如何处理,全由家人来决定,或放在殡葬馆寄存,或深埋在野外。然后,参加送葬的人们一同聚餐。这桩白事就这样结束了。根本没有请阴阳先生这码事,更没有什么烧“扎彩”或“烧三七”的内容……
我听后很惊讶,人家朝鲜族的殡葬风俗,如此的简简单单,没有一点神秘兮兮的“说道”和“讲究”,可这个民族照样兴旺发达,安居乐业和丰衣足食!真是让汉族人“不可思议”……
相比之下,咱们汉族人在殡葬风俗上,是那样的“啰哩啰嗦”,是那样的“劳民伤财”……追根溯源,其始作俑者,就是那些“阴阳先生”(殡葬司仪)们。从古至今,这些“从业者”们,故弄玄虚地增加“白事花样”,使这门“生意”更加与时俱进的发展着……
《国际歌》词里有这样一句话:“让思想冲破牢笼”。现今,我们汉族人在殡葬风俗上,是越来越“怀旧”和“复古”了,只能说明“深陷牢笼”更加的顽固了……
也不知要等到什么猴年马月才能“冲破”一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