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借鉴》
两篇关于称象的文章,讲着同一个故事,说着同一个道理,主角也是孩子,故事的出处都来自东方,都选作小学教材,一篇是美国小学生课本,单元主题求知思考,一篇是中国小学语文课本,主题在于孩子的聪明,智慧超越达官贵人,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确立自信。
《美国小学课文经典读本》这篇《称象》,第一感觉是:美国人会讲故事。为了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把古代中国的故事,创造性地改编,巧妙地融入报恩、立志、善意、独立、求知、幸福等主题,既充满童趣,饱含亲情,密切生活,同时,借助日常对话,把称象故事演绎得一波三折,精彩纷呈。
故事源于国王报恩,要送给穷人很多银币,到底多少呢?故事说和大象一样重的银币,引出大象的重量问题,也暗示一种等量关系。大象的重=银币的重,用妹妹的话说“够多的了”。出现大象,一说明国王喜欢大象,而且大象很大,说明国王的诚意很深。大象到底什么样,文章没写,这也不是文章要关心的。
反观曹冲称象,文章说曹操是个大官,有人送他一头大象,称象只是为了满足好奇,或者说是满足一种占有。送大象是因为大官,称大象是因为官员议论,这样的立意确实境界很低,这让人怀疑:官员们是真的不知道称象的办法,还是假装不知道,以此衬托小曹冲的聪明,暗暗地拍着曹操的马屁。
从称象的过程看,美国版的写了两次称象,一次虚写,一次实写。
虚写引发好奇,实写照应揭题,虚实都暗藏机关,引发思考。首先为什么是老海员解决称象问题,而且是衣衫褴褛的老海员?老海员长期生活海上,打杂或搬运货物,对货物重量和船身下沉有比较多的认识,这些生活和工作常识,有利于他找到称象的办法:利用浮力的等量置换得到银币的重量。宫廷中官员和学者,尽管聪明、机巧、渊博,因为缺乏相关知识经验,自然找不到称象的好办法。
特迪为什么能想出称象的办法?文章开头就暗示了:大象一样重,可以利用等量关系找到解决办法,要寻找中介物。老海员找到了,由老海员的职业联系到他生活的环境,联系到船,联系到货物和船的关系。由等量、老海员、船等显形或隐性的暗示,特迪经过独立思考,理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文章巧妙之处和用心之处。
曹冲称象没有任何辅垫,文章只说曹操的儿子才七岁,也就现在的二年级,一个“才”字,无疑为曹冲贴上“超常儿童”的标签,不乏炫耀之嫌。曹操带儿子和官员一起去看大象,似乎也是为了告诉官员:儿子聪明绝顶。如是,则官员道出称象的秘诀,必然遭遇尴尬的处境。曹操让自己的孩子如此出风头,从另一个角度说,随行的官员情何以堪,这无疑把孩子和官员对立起来,这是在吹捧孩子,还是在害孩子。
想来曹冲的结局也不会太好,果然,天妒英才,13岁的曹冲犯急病而死。历史记载,曹冲天资聪慧,而且“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众,故特见宠异”,而我等平民,没有上天的厚爱,如何能学得这样的本事。把曹冲搬出来,树立一个标杆,反而让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贵族的身份,没有天生的聪慧,以此来教育学生动脑解决问题,恐怕南辕北辙,初衷是好的,结果却并不理想。
美国版《称象》,妈妈引出话题,特迪,一个性格文静而喜欢思考的孩子,提出问题:“如何才能称量大象的重量?”妈妈说这有困难,很多聪明又有学识的人都没有想出好办法,还是一个老海员想出来了。特迪说:“等一等,我想自己想这个问题,想出如何简单安全地称出大象重量的办法来。”妈妈鼓励并提出奖励。特迪的妹妹在文中做陪衬,以她的天真和单纯,让故事充满童趣,饱含生活气息,在平实的对话中,处处显露教育的智慧。《曹冲称象》则不然,它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陈述,仿佛一份古旧的文稿,充满学究和说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