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从来没有无用的时间,包括零碎时间。每次睡觉以前,我总是要想一个题目,总怕早睡着了。碰到大的难的问题,不是趴在桌上想,而是躺在床上想。我的若干篇讲话、文章的提纲,几乎都是躺在床上想出来的。我这一生为学习吃的苦实在太多,我确实很累,需要休息,需要轻轻松松地读一点自己想读的书。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
这是李瑞环同志卸任时发言中讲到的。
李瑞环生活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代,他靠着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农民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的领导,从他一生传奇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感知他对读书的喜爱,对能够有时间读一点自己想看的书的渴望。
读书从来都是精神解脱的窗口。
大儒朱熹同志就要求他的弟子半天读书,半天静坐,以此来修练定力、静力。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想法设法让自己充实起来,忙碌起来,恨不得一整天停不下来,实际上,静闲才是最难得的。
说到静闲,估计有些人会说,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整天游荡,岂不是闲。
我们讲的是能哆控制自己,主动做事情,能把眼前的,应尽的责任义务都扛起来,各方面都能关照到,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能够享受到静闲,这才是真正的修练。
如同,农村每家每户都是独立小院,这能和城市里的独栋别墅相比吗?
显然,不能相题并论。
任何事情都是有条件,有特定背景下的产物,离开条件、特定背景,一味地强调某一事情,都会走偏。
我们谈读书,是从书中汲取智慧,应用于实践,不断的提升自己,通过做事情去创造价值,去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并不是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又是一个极端。
所谓,价值、意义一定是落实到做事情上,如果不去做事情,只是一味地谈理论,只埋头于读书这种形式,实则是另一种的逃避。
这样的读书人,我很小的时候就碰到过。
家乡有一个研究生毕业生,已经三十出头,家境贫寒,父母用血汗钱供他读完了大学,本应想办法挣钱回馈父母,帮家庭减轻一点负担,结果,他不仅不就业,还继续在家里啃老。
气得父母整天数落他,但他就是没有什么改变,整天就是吃完就看书,看一些厚厚的专业书,就是不出去做事情,也不与别人来往。
这真是一个极端。
如果这样的话,还真不如当初不读书,还能帮着做一些事情,帮父母分担一些压力。
读书也好,参悟别人的成功经验也好,离开实践,没有具体落实到行动上,都是浪费精力。
有限的时间,还是多读一些书,多指导一些具体生活实践。
最近,我在看老子的一些智慧学说,懂得了怎样去忍受,怎样去明识一些变化的事情。
有时候,单位领导、身边同事、家人朋友的一句抱怨批评的话,也都是在一定条件环境下的情绪表达,只要自己能够认清自己的不足,如果没有做到让周边顺畅,就应该有一定的胸怀接受批评。
一切都将过去,一切都在变化发展,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用自己的明辨始终认真做事情。
网友评论